蟑螂

首页 » 常识 » 灌水 » 科研合作路在哪里
TUhjnbcbe - 2020/6/5 21:04:00

前言

科学研究,历经数百年的近代科学发展,已经由传统的描述性大发现(博物学)研究演变成为集众学科于一体的过程机理调控研究;从当初的单纯博物兴致为主,到如今的以集体管理共同探索重大科学问题为主导。所以,现今科学研究,合作是最为广泛的一种共赢模式。良好的合作,各司其职,事半功倍,共同发展。本文以问答的形式,略谈一下科学研究中的合作需求、形式、以及影响因素,期望可以抛砖引玉,引起大家对科研合作的思考。

No.1

为什么要合作?

研究的需要

在中世纪时期,科学伊始,往往是博物学占主导。“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通晓古今,无所不能”。这是博物学家的写照。但那只局限于知识大爆发之前,人类的认知尚且简单之时。那时候的研究以物种或地理大发现为主,部分重视经验归纳和思维整合,以及由此引发出的“新学说”提出。比如列文虎克通过发明显微镜发现微生物的存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孟德尔通过杂交豌豆,观察总结出遗传定律等等。

现今社会,随着人类认知的逐渐深入,学科分支越来越细,甚至对于某个学科的一个小知识点,花一辈子去研究也未必能透彻了解。比如生物学,某一个基因的研究,从该基因的基本序列测定,到基因表达调控,蛋白合成,三维结构鉴定,以及蛋白所支配的酶促代谢过程,及各个阶段的分子调控机理。这些点恐怕也够一个科研工作者研究一辈子了。而且为了让研究更深入,更彻底,往往需要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人员通力合作。现代科学研究追求微观过程表征和调控,而要达到这一深度需要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而这些手段往往又是另外一个学科的范畴。就拿蛋白结构解析来说,需要用到高精度冷冻电镜技术,这个对于一个纯分子生物学家来说有一定难度,因为涉及到电镜,物理化学和计算成像模拟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许多重大研究问题多是交叉学科,比如载人航天飞机工程,需要天体物理学,材料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科学,空气动力学等相关背景的科学家通力合作。

科学研究中的博采众长,亦如这“齿轮”前进

在环境科学领域,作为一个综合性同时需要面对实际问题的学科,很多科学问题靠一个人单枪匹马难以解决。比如要建立一个土壤健康评价体系,需要土壤化学,微生物学,植物营养学,计算机信息学,统计学,矿物学,生态学等通力合作,因为土壤涉及方方面面。如果只是某一领域的人去做,比如只有土壤化学专家去做,可能会遗漏一些重要生态功能方面,造成评价体系不健全,不科学,同时如果忽略了计算机网络和统计学家专家的参与,后期系统的维护和界面设计可能比较吃力,使成果不能够落实。又比如从事矿山修复的工作,如果只是生态学家在做,就会只重视植被恢复,种子保藏,而忽略了一些基本的地质地球化学和气候过程,而往往是这些过程支撑着土壤的发育和植被的演变。

文化交流意义

科学无国界,不同国家学者之间的学术合作,也无形间增加了国际文化交流。时至今日,国际合作屡见不鲜,为了加强合作,国家基金委每年都资助一大批国际合作项目以及科教人员出国访学。国内科研单位邀请国外专家来华讲学交流已是常态,每年各单位都有专门的款项来支持此项活动。笔者所在的环境科学领域,近二十年来国内的研究迅猛发展,也与频繁的国际交流合作息息相关。通过交流合作,中国学者逐渐走向世界,并让环境科学成为我国的强势学科。此外,中国学者还承办了越来越多的高层次国际会议,邀请国际学者来华交流,这些科研学术交流活动也同时是一种文化交流,能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而在另一些领域,比如笔者了解的菌根真菌研究领域,有许多欧洲国家在做,如全世界广泛应用的丛枝菌根真菌测序数据库就是一位爱沙尼亚研究人员率先构建的。也正是通过这个数据库,让笔者了解到这个欧洲国家。

合作同时也会有一些“福利”。除了通过合作结交志同道合的好友,还有可能让合作者的科研工作

1
查看完整版本: 科研合作路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