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常人类电影研究会
本期嘉宾:Zombie
非正常指数:★★★★
年,当乔治罗梅罗把一群“会吃活人的移动尸体”搬上荧幕的时候,他心里其实是后悔的,电影上映当天,他就收到了大量投诉,孩子被当场吓哭,逃出影院都算小事,有人被当场吓出心脏病,据说还有吓死的。然而他怎么也没想到,这部电影所塑造的跨时代意义的“丧尸”形象,竟然在以后的半个世纪会火遍全球,经久不衰,而且成为他自己一直吃一直爽的老本。
与负面评价相对应的是,他的活死人电影恰好切中了当时美国社会混乱的现状,片中的人物设计、剧情结构、包括丧尸的隐喻含义,都得到了进一步的阐释,于是他一发不可收拾,拍了个三部曲——年和年推出《活死人黎明》(DawnoftheDead)和《活死人之日》(DayoftheDead)。
然而到了八九十年代,美国恐怖片的风向变了,那些邪恶的怪物和可怕的亡灵大多以猎奇的形象出现,剧情上也大概分为两类,一种是主人公化身孤胆英雄拯救人类安危,比如《异形》、《变种DNA》,一种是怪物入侵家庭,一家人团结一心将它打败,比如《小魔怪》、《*娃回*》。这其中的重要原因,当然是得益于特效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丧尸的装扮显得蹩脚滑稽,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了;另一方面,美国的经济复苏,混乱的价值观经历重构后又趋于稳定。
当然丧尸电影凭借血肉模糊的效果还是在b级片中占有一定的市场,但也越来越变得不像丧尸电影,那种与现实隔阂的裂隙越来越大,丧尸作为符号工具的作用,已经苍白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这一阶段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山姆雷米的《*玩人》系列,对,就是那个后来把蜘蛛侠拍扑街的导演,此时,丧尸已经成为神秘邪灵的附属,丧尸化成了中邪的一个阶段,诚然丧尸只是导演拼贴手法的一个元素,但这部电影依然在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因为导演的揉烩大法实在是太迷幻了,你以为导演拍的是密闭空间的邪灵入侵,好像《黑色星期五》和《德州电锯杀人狂》的套路(电锯亦成为本片男主角的重要武器),但他在后续的续集里猝不及防地拐了个弯,变成了魔幻穿越大戏,男主从时空隧道来到了中古时代,化身救世主打败了恶魔*团,仿佛是低配版《指环王》,还是超前点映,一超就超了十年。这脑洞——够大!足以吊打我国很多玄幻穿越类小说。后来的那部《林中小屋》,便是致敬的这部电影。
而也在这个时期,那个后来真的成了《指环王》的导演,被誉为“好莱坞科技狂人”的彼得杰克逊,居然也靠着一部丧尸电影崭露头角,这部电影就是《群尸玩过界》,它更为直接地启发了日后丧尸电影的喜剧化。当然了,能看完这部电影还能笑得出来,我也佩服他是个真的勇士。
彼时,欧洲大陆也运用丧尸元素玩出了新意,年的《魔诫坟场》,融合了黑色幽默和存在主义,不同与好莱坞的血浆四溅,整个电影流露出了诗意的浪漫主义气质(毕竟是意大利导演),用别样的视角去阐述了现代人类的困境,如果你想带着猎奇了解存在主义,那本片绝对不容错过,影片最魔幻的地方出现在结尾的镜头,如果你了解过存在主义关于“命运与自由意志”的哲学问题,那你不得不惊叹导演的神来之笔。
但丧尸电影真正获得全球影响力的新纪元,还是在21世纪之后,这主要得益于那套世人皆知的游戏——《生化危机》,不得不说,日本这个诞生过奥特曼和哥斯拉的国度,将他的务实主义精神,对科技失控的恐惧,以及人口过剩的压抑,统统融入了这部经典之作,从这时起,比起远古邪灵的诅咒,丧尸作为科技原罪的病*,成就了更加深入人心的恐惧。
生化危机而整个丧尸电影的制作也迎来了春天。年,《生化危机》系列电影第一部上映,除了票房和口碑的丰收,导演保罗安德森从此戴上了“宠妻狂魔”的称号,这一戴就再也没摘下来过。
《生化危机》1、2两部是整个系列的抗鼎之作,既来源于游戏,又跳脱出游戏,使之拥有了更多影像化的空间,这也是影史上为数不多的游戏改编电影的成功案例。实际上,聪明的创作者应该在此时功成身退,因为整个系列故事恰好在第二部尾声既获得了圆满又拥有了一个开放式的留白。当然,逐利的资本才不管这一套,这个口碑爆棚的大ip终于走向了拍到死、拍到烂、拍到没人看的老命运。
还是年,那个后来拿了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丹尼博伊尔,拍出了他职业生涯中最格格不入的一部作品——《惊变28天》,末日是从动物实验爆发的,然后主角一行人就在不停地逃亡,当他们逃到了一块*人的据点,以为获得了安全,却发现这个据点的幸存者已经丧失了人性。实际上,这部电影从今天的角度看,显得十分稚嫩、节奏失调、甚至用力过猛,但是导演的高妙之处就在于,紧扣时代脉搏——丧尸是邪恶实验的毁灭产物;光复了丧尸电影的古典精神——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癫狂与脆弱,毕竟英国是产生了戈尔丁这位作家的国度,这种设定多多少少带有《蝇王》的影子。但另一个问题是,我们是不是忽略了年,特瑞吉列姆导演的《12只猴子》的影响?
巧的是,无论是好莱坞工业化产物的《生化危机》,还是欧洲精英主义气息的《惊变28天》,他们都给丧尸升了级,《生化危机》里的暴君一个能打十个,而《惊变28天》里的丧尸能跑能蹦能跳(不愧是从猩猩身上感染的病*),这都颠覆了古典丧尸行动迟缓呆滞的特征,并且丧尸的繁殖速度也肉眼可见地加强了,自此,丧尸的进化大门被打开了,从那之后,人类也逐步沦为了只能四处躲藏的蟑螂。
而血源性生物危害的国际符号,也随着这两部电影被大众熟知,当然,大家都以为它是生化危机的符号。
五年之后,有一个人因为丧尸成了传奇,他就是美国黑人传奇演员威尔史密斯,而那部叫《我是传奇》的电影,也成了丧尸电影中的传奇,果然,有个好名字真的很重要。这部电影的成功除了别具一格的设定,还在于前期把压抑的氛围做的很足,不像以往的丧尸片一上来就让求生者被丧尸追得满城躲猫猫,无形中打破了丧尸电影的叙事节奏。同时,丧尸的形象也进化成了和人类一样具有情感和智慧,这个设定,也像投石入水一样泛起了阵阵涟漪。
不过在此之前,不得不提一部具有纪念意义的作品,那便是由乔治罗梅罗自己致敬自己的《活死人之地》(),这部电影也是乔治罗梅罗所有电影中制作成本最高的,所以在他的众多作品中显得最为“精良”,当然他的拥趸也并不为这种精良买账,导致这部片子还不如扎克施奈德的《活死人黎明》出名。
影片的指喻也非常清楚,冷血的资产阶级的大富豪们建立隔离区,幻想将变异的丧尸隔离于其外,不顾底层人民的死活,最终当然是因果报应轮回不爽,而主人公们离开这片活死人之地,踏上了未卜的求生旅途。虽然影片的票房获得了成功,但从此以后,乔治罗梅罗仍然以拍摄低成本丧尸片为主,而且陷入了不断重复自我的怪圈,唯一突破的主旨还是从《僵尸肖恩》那里借来的。
说到埃德加赖特的《僵尸肖恩》,你只需要看一眼,就知道这将是一部颠覆性的、创造历史的丧尸电影,他为丧尸喜剧设立了一个可以衡量的参照标准,并且后来者也似乎很难跟他相提并论,虽然他说是因为《群尸玩过界》受到了启发,但这也诠释了那句古话“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对于其他的创作者也许是不公平的,他们想方设法在丧尸喜剧中加入新的笑点,可埃德加赖特却拥有西蒙佩吉和尼克弗罗斯特,与其说他们在创作,不如说是在表现自己,这两位演员自带的滑稽性成了“血与冰淇淋”三部曲中不可或缺的神性。而这部年上映的电影,其颠覆意义在于,打破了人与丧尸的二元对立,最终丧尸能够在微妙而带有喜感的控制下和人类和平共存。
与《我是传奇》同时,另一部西班牙导演的丧尸电影也成为了传奇,并且是另辟蹊径,做到了其他导演都难以想象的极致,这便是巴拿盖鲁的《死亡录像》,这部借鉴了《女巫布莱尔》拍摄手法的丧尸电影,可以说做到了双重的突破,不但开拓了丧尸电影的创作手法,还为伪纪录片式的*怪电影带来了戏剧性、结构性和故事性的突破,对比一下《女巫布莱尔》、《*影实录》,《死亡录像》无疑会让你更加大呼过瘾,前两年爆红的《昆池岩》也未必赶得上它的精彩。但一枝独秀往往也有问题,巴拿盖鲁自己也没法复制自己,到了第三部他将人物脱离出了录像机,从此江湖不见死亡录像。
不过,仅仅在一年之后,美国人马特里夫斯就带来了那部为后世津津乐道的《科洛弗档案》,可惜的是,这部电影是一部怪兽电影。而年的《科洛弗道10号》狗尾续貂,令人扼腕叹息。
时间来到了离第一部《生化危机》上映十年有余,丧尸的进化终于不再遮遮掩掩,也不想让观众产生太多的同情,毕竟丧尸有思想有感情还怎么让观众体验爆头的快感?于是,《僵尸世界大战》横空出世,布拉德皮特似乎为了弥补《12只猴子》里疯癫的形象,一跃成了拯救人类的大英雄,独自闯关拿到试剂,千*万马杀出血路,你看我这么说,就知道这是部剧情上乏善可陈的电影,不过,当全部升级了一遍的丧尸像蝗虫一样密密麻麻地追过来,动作迅速地跟《侏罗纪公园》里的小迅猛龙一样,还是让人不禁感到头皮发麻,这么麻一下也就足矣了,毕竟大制作的丧尸电影可不多呀。
也就是在同一年,仿佛是为了给有品位的丧尸忠粉们鸣不平一样,《温暖的尸体》实现了丧尸爱情类型的突破,丧尸R爱上了人类幸存者朱莉,然后剧情的走向就变成了一句歌词——“爱是一道光,如此美妙,指引我们想要的未来”,最终在爱的感化下丧尸恢复成了人,人类也放弃了对丧尸的围剿转而接纳丧尸,虽然说《我是传奇》赋予了丧尸思维与情感,但这种思维与情感与人性依然是有区别,毕竟丧尸的肉体已经异化,不能称之为人,而是另一种物种。而这部影片靠爱发电就能解决世界重大医学难题的做法又危险地滑向了唯心主义,不利于丧尸防治工作。可以说导演是个温暖的导演,电影是个温暖的故事,我们也需要温暖的慰藉。
三年后,偷偷摸摸在亚洲电影界生根发芽的丧尸病*突然全面开花,韩国有《釜山行》、《哭声》、《奇妙家族》,日本有《请叫我英雄》、《摄影机不要停》,都是令人炫目的美丽。唯独在咱们中国,这种病*遭到了我们原生僵尸的坚决抵抗,感谢它们,为我们挡住了一波灾难。这足以看出,“丧尸”作为流行文化的重要语汇,已经风靡全球,越来越多的创作者认识到,“丧尸”自带的魔幻属性,能够为他们想要表达的人文主题提供很多便利。
年同样是一个神奇的年份,这一年丧尸进行了终极进化,终于占领了地球,这不仅仅是在剧情上简单地吃掉幸存者,而是一种精神上的统治,这部里程碑式的,却不太为人所知的电影便是《天赐之女》。
导演柯尔姆麦卡锡玩了一个别人都不敢玩的概念——既然人类已经成为少数幸存者,那我们的苦苦挣扎到底有何意义,大自然抛弃了我们,神也抛弃了我们,他们选择了丧尸,丧尸才是未来。于是,影片的最后出现犹如伊甸园的一幕,丧尸的身份不再是丧尸,而成了“新人类”,他们虽然茹毛饮血,却继承了人类的知识。想一想,我们不也是从茹毛饮血走过来的吗?这一哲理性的思考无疑成为了这一类型题材的重大突破。
去年,吉姆贾木许拍了《丧尸未逝》,贾木许风格的一锅乱炖,正如北野武拍《导演万岁》,费里尼拍《八部半》,贾木许只是借丧尸之口告诉我们,我也不知道我在拍什么,管他呢,就这么拍吧。诚如库斯图里卡说过,“尽管拍吧,反正最后总会拍出点什么”。
当电影里的丧尸围城时,我们能跟着里面的人物一起体验面临威胁的恐惧惊悚,也能体验逃出生天的酣畅淋漓。然而,当现实中的病*围城时,我们才发现原来人类真的像电影里那般脆弱、无助,人们动荡、惶惶不安,死亡每天都在发生,互联网拉近了人类的距离,也拉近了我们和恐惧的距离,我相信很多人也和我一样焦急不安,每天睁眼闭眼的第一件事就是刷刷感染人数的最新情况,生活仿佛停滞了,未来仿佛凝固了。
但是只要你看,你细细地看,你会发现,电影里逃生者最大的阻碍恰恰不是丧尸,而是人本身,我们的恐慌、无知与绝望全成了助长病*的气焰,而信心恰恰是最宝贵的良药。
比起电影里的人物必须上刀山下火海才能搏出生机,我们大部分人的情况要好很多,如果有能力,还可以通过官方指定的渠道献出一份爱心。所以干着急也没用,老老实实在家待着就是最大的贡献~
“鼠疫最终结束了,结束得悄无声息,并不是因为医生们找到了救治的解药,而是病*仿佛忽然就放过了他们。开始有老鼠出现,人们的病情也减轻,新的病例也减少了。从这个角度讲,似乎很难说里厄医生们赢得了这场战役,但是他们确实赢了,赢得了知识和记忆,这是一场灾难给人们最大的教训和经验。我们不应当轻易放过那些治理中曾经尝过的苦头和教训,而是应该尽力在下一次灾难发生时规避它,而不是一次次地重蹈覆辙。”
——《鼠疫》阿贝尔加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