蟑螂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金莹您的焦虑正常吗
TUhjnbcbe - 2023/1/11 21:47:00
北京正规皮肤科医院 http://pf.39.net/xwdt/211217/10085230.html
                            

年7月9日,作为上海市浦东新区精神卫生中心暨同济大学附属精神卫生中心(筹)与上海浦融传媒有限公司合作打造的《健康有道》之第九期的主讲人-二病区主任金莹副主任医师为大家带来了“您的焦虑正常吗?”。

以下内容根据本次节目主持人欣绘和金莹副主任医师对话整理,希望分享给更多有需要的朋友。限于篇幅,无法完全感受直播中精彩。

现代人们都生活在一个压力重重的时代,比如刚刚过去的上半年,我们都经历了一段危机和灾难矛盾与冲突频发的时期,焦虑一词开始越来越频繁的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那么了解焦虑,区别什么是病理性的焦虑障碍就显得尤其的必要了。

1

焦虑和焦虑障碍

欣绘:我们每个人都常说焦虑,它和焦虑障碍是一件事情吗?好像我们觉得焦虑是我们很常见的一个情绪表现。

金莹:焦虑情绪分为焦虑和恐惧两种,每个人,哪怕是婴幼儿,只要有情绪反应就体验过焦虑,它是一种保护性的情绪反应,是一种警示信号,是对我们内在和外在威胁的一种回应。面对威胁的时候,人们产生了焦虑情绪,这时交感神经会兴奋,使得心跳加快,更多的血液提供出来,瞳孔放大,摄入的光线更足,呼吸加快,吸入更充分的氧气,所有的这些调动起来都是为了让人体的机体能够更好应对威胁,或战或逃,这个其实是一个有益的保护机制。但是焦虑障碍则是指焦虑的程度过度了,超出了正常范畴,面对一个威胁,可能在其他的人身上并不会达到强烈的焦虑,或者此人本身根本就没有遇到客观的威胁,仍然产生了很强烈的焦虑感、紧张感、不愉悦感,那么这就是一种焦虑障碍了。

欣绘:焦虑障碍通常会有一些怎么样的表现形式?

金莹:焦虑障碍是一组精神障碍,它包括了很多种疾病,最常见的是广泛性焦虑障碍,还有惊恐发作、恐惧症都是其中一种。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临床表现,但也有一些共性的表现。如在心理方面的表现,紧张不安、高度警惕,任何风吹草动都会非常敏感;在生理方面,会出现植物神经的兴奋,如心慌、气促、出冷汗、口干、肌肉震颤等;而在外在的行为方面,可能会有一些无目的行为,如来不停做一些小动作,坐立不安,东张西望,表现出一种运动性的不安,这些都是焦虑障碍的通常的表现。焦虑障碍的特点是无器质性基础,非躯体性的疾病,是一种功能性的表现,同患者人格、个性有关。

欣绘:刚才你还说到一个植物神经,它是管我们身体的什么功能的呢?

金莹:植物神经也叫自主神经,这个神经的获得不受人类意志掌控,如心跳,心跳是心脏自己在跳动的,它就是植物神经管的;呼吸,虽然我们可以在清醒状态下有意识地控制呼吸节律和深浅,但大部分时间呼吸在自己运行的,尤其是睡眠状态下呼吸就是自主进行;还有肠道的内分泌的调节,不由人的意志去转移,因此我们称之为植物神经,也叫自主神经。

欣绘:焦虑障碍最近这几年来它的患病率呈一个上升的趋势?

金莹:早些年一些在中国做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人群中所有的各类精神障碍汇总起来大概患病率是17.5%,其中排第一的是物质依赖,人们对酒精或者说是*品这些物质的依赖,而排第二名的是焦虑障碍,达到了6%左右,是所有的功能性的精神障碍里面的第一名,这个患病率是非常高的。

欣绘:听说焦虑障碍的复发率也很高是吗?

金莹:广泛性焦虑障碍是一种慢性疾病,治疗的难度其实也是不小的,治疗的疗程相对较长,有的时候患者服药可能会长达几年甚至更长的一个时间,有些人甚至需要小剂量的药物维持终身。

2

焦虑障碍的产生

欣绘:什么样人格的人会特别容易焦虑?

金莹:流行病学的调查发现,通常来讲性格相对比较保守、比较严肃,对日常的规划要求比较严谨,做事井井有条,害怕程序被打破的人,就比较容易焦虑;平常比较敏感、多愁善感人也容易焦虑。调查发现女性的发病率与男性相比是2:1;平常比较多疑的人,受教育程度比较低,失业人群,低收入人群,通常都属于焦虑障碍的比较高危的群体。

欣绘:大脑内的多巴胺比较多的人是不是他们的交感神经系统会特别活跃?

金莹:神经递质属于科学研究的范畴。对于所有精神类的疾病,医生的诊断是通过疾病所体现出的症状来判断,而他们的病因研究目前还没有重大突破,神经递质、交感神经兴奋,都处于一种假说范畴,现在还不能够确定他就一定是神经递质导致了焦虑障碍。

欣绘:焦虑障碍好像也会和从小到大生长的环境,还有遗传有关,是这样吗?

金莹:焦虑障碍中,遗传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通过对家庭的研究、双胞胎的研究,发现焦虑障碍的遗传度比较高的,如广泛性焦虑障碍,遗传度是30~40%,从这点可以看出遗传因素在焦虑障碍患病中的影响达到了30~40%;有些恐惧症,如恐高症也是属于焦虑障碍的一个范畴,也有遗传影响。当然焦虑障碍产生的原因中,包括如前面所说的神经生物学、神经递质也是病因假说的一种;心理上,个人的个性因素会导致焦虑障碍;另外所面临的应激性事件,如生活中频频遭受挫折和打击,也会导致这个人比一般人更容易患焦虑障碍。当然如果此人性格本身就敏感、多疑,对问题的理解经常往负面方向去想,也容易患焦虑障碍。

欣绘:有的时候遇到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判断,不同的表现形式,是不是也跟他的家庭环境、受教育程度,还有性格,甚至血型有关系?

金莹:人不是单独的个体,成长过程中会收到遗传、受教育程度、家庭所给与的教育方式的影响,那么处理事情的方式就会有所不同。以及在社会中,如果家庭所能提供的支持比较少,在面对困难时,他就容易陷入困境。但如果有个庞大的家族,且关系比较密切,或者朋友比较多,同事之间友好,在面临同样的困难时,所能够获得的社会资源和家庭支持比较多,那么应对困难的方式手段也会比较多,这种情况下,就不太容易产生焦虑障碍。

欣绘:焦虑障碍的引起,往往会和一些应激事件有关是吗?

金莹:一般是的,这里澄清一下应激事件的概念,不是很强烈的天灾人祸才是应激事件,其实往往引发焦虑障碍,都是一些生活当中的琐事,一些琐事纠缠在一起,这些生活事件可能对旁人来讲,未必觉得很重要,但是对患焦虑障碍的人来讲,它是有特殊含义的,他很重视这件事情。这么多的一个生活事件纠缠在一起,就更容易导致他的焦虑障碍的产生。

欣绘:今天是高考最后一天,结束以后,可能会有一些考生或者说家长就会纠结于为什么当时哪件事情、哪个环节没有做好,然后就一直在自责遗憾和内心的冲突之中,这种情况会不会引起这种焦虑障碍?

金莹:确实是有这种可能,有些人到了人到中年了,还在为自己年轻时候的一些抉择去后悔。我在门诊就碰到过有这样类似的患者,40岁的人开口说20岁的选择做的不好。这其实就是他的负面认知所致,他始终把一个已经过去的事情过度的夸大,把这件事情的选择跟他今后的人生过度的连接在一起,把自己所有遇到的挫折或者不顺,归结为当初十几二十年前的一个选择,这个就是负面认知的影响。这个我们就要想办法把它给纠正过来。

3

焦虑症的评估

欣绘:有听友提问,评估焦虑症必须达到几条?

金莹:这是一个很好的的问题,我们普通人如何来认识焦虑障碍。这里我不想把我们很书面的诊断标准告诉普通听众。我可以介绍一些实用的方法,最基本的判断就是焦虑也好,恐惧也好,第一个要看是否存在客观的刺激,真的面临着威胁,并产生正常的焦虑情绪。很多广泛性焦虑的病人,他们其实并没有遇到很糟糕的事情,但也会出现模模糊糊的,莫名的紧张,总怀疑好像要发生不好的事情;还有一种情况确实遇到了困难,但困难是否真的同焦虑程度相符,如出门去买菜,会担心过马路被车撞死,就惶惶不可终日以至于不敢出门,在旁人看来其实就觉得要匪夷所思,所产生焦虑的程度同实际遇到的事件严重的不相符,这种焦虑就很可能是一个焦虑障碍。

还可以给大家推荐一些焦虑障碍评估量表,在网络上也可以去搜寻到。如焦虑自评量表,英文名叫SAS,可以去测评,打打分,看看自己得分是多少?还有,医院医院焦虑抑郁量表也不妨去试一试。当然量表评分只是一个判断的工具,不是分高就一定是焦虑症。总而言之,大家觉得自己的这种焦虑好像已经超过了你的承受能力,或者说你也没有发现自己生活当中有什么可以值得焦虑的事情,就有点像杞人忧天一样的,坐在家里,担心天花板要塌;乘地铁,担心地铁要出轨。如果焦虑已经达到了匪夷所思的程度,确实医院,到我们浦东新区精神卫生中心来咨询一下,让医生看看我这种焦虑是不是已经超越了这种正常的范畴了。

4

儿童也会有焦虑症吗

欣绘:平时我们说到焦虑好像总是属于成年人的问题,但现在由于很多小朋友他们从小的压力太大,好像儿童焦虑症也蛮多的是吗?

金莹:儿童出现焦虑不仅仅是压力大,儿童本身就有有一个很典型的焦虑障碍,叫分离性焦虑障碍。就是害怕和照顾自己的最亲密的人分开,害怕和他依恋的人的分离,这也是焦虑障碍一种。儿童一方面害怕自己出意外,比如担心被拐卖了,会被别人给抱走了,而和家人分离,另一方面担心自己最亲密的人,比如母亲,出门了以后会不再回来,他会有各种各样的可怕的想象,这个就叫分离性焦虑障碍,这种分离型焦虑障碍在儿童当中也是非常常见的,这也是一种病理性表现。

欣绘:基本上在每年的9月份,比如说第一天入托入园的时候,这种情况就特别集中的会表现出来是吗?

金莹:这种倒不能算是焦虑障碍,其实是正常的一个情绪的表达,就是同最亲密的人分开,不论是孩子入园,还是大学生入学,有时到异地去、到国外去,离别前对家里人的依依不舍都是正常的。但如果达到障碍的话,就意味着已经严重干扰了正常的行为、正常的生活,达到了一个障碍的程度。

5

焦虑症的治疗与缓解

欣绘:有位听友提问,焦虑症是如何治疗的呢?

金莹:如果是比较轻的焦虑障碍,可以通过音乐治疗、运动治疗,还有其它的可以缓解紧张,可以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把紧张情绪给代偿掉。但是如果说是达到了中度以上的焦虑障碍的话,我们还是建议需要药物治疗。比如广泛性焦虑障碍,我们有苯二氮卓类药物,也就是我们老百姓俗称的安眠药,还有抗抑郁药,它是有治疗焦虑症的作用。那么我们如果说是恐惧症的话,我们可以通过行为治疗、认知心理治疗把他纠正过来。

欣绘:今天是高考的最后一天,这一届考生和家长他们承受的心理压力是格外的大,难免会焦虑,会紧张。我听说呼吸法可以缓解焦虑,请问金医生,呼吸法是什么法呢?

金莹:呼吸法是行为治疗里放松训练以及系统脱敏训练的一种治疗和练习方法,通过深呼吸来逐步放松肌肉,达到松弛神经、缓解紧张的目的。不知道大家练过瑜伽没有,在瑜伽练习结束后,瑜伽老师会让你平躺在瑜伽垫上,闭上眼睛,然后根据他的语言引导,在深吸气、深呼气中,从头部开始逐步向下放松你的每一组肌肉,这种就类似我们说的呼吸疗法。

考生在面临高考的时候,如果情绪很紧张、很焦虑,担心考不好,这个时候就不妨坐下来或者躺下来,放空自己的思维,随着深吸气、深呼气的节奏,让自己的肌肉逐步松弛,训练几分钟到十几分钟,待紧张情绪缓和下来,再进入到学习应考状态,运用逐步脱敏的方式放松自己,就可以更加好的方式去应对即将到来的挑战。

欣绘:您说到的脱敏训练是身体情绪过敏的脱敏吗?

金莹:是的,与生物意义上的过敏一样,心理学上的对某样事物的恐惧、焦虑可以说是一种心理上的过敏,因此医学上采用“脱敏”一词来描绘一组帮助人们缓解、消除恐惧和焦虑的治疗手段。

当面临一个很大的挑战,人们往往没有能力马上去直面困难,这时可以考虑采取脱敏的方式来逐步化解面对挑战的焦虑。仍以高考为例,走入高考考场是紧张的巅峰期,直面高考情境会让有考试焦虑的考生特别紧张,无法应对。因此建议在考前几个月甚至可能更长时间里,把面对考试的焦虑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如想象考试要来临的紧张是最初级紧张,做模拟卷子是更高一级紧张,最终踏进考场是最高等级紧张。从缓解最初级的焦虑开始训练,闭上眼睛想象参加高考的场景,紧张感就会涌现出来,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这时就可以采取放松训练,如前面所提及的“呼吸法”,让自己放松下来。经过几天的训练,就会发现在想象高考的情景时候不再如同第一次那么紧张;这时就可以进入下一阶段缓解做模拟试卷紧张的训练,同样的训练逐步递增,直到最后走进考场时候的紧张,也能够通过放松训练,让自己保持镇静,进入较好的考试状态。这就把考生对高考事件的敏感度逐步降低,这一过程就是系统性的脱敏训练。

欣绘:除了上面的“脱敏法”,还有一种“正向的自我暗示”,据说也可以克服怯懦,恢复自信,能够调整考生的心态和情绪,这里的正向的自我暗示,是不是就是在考试之前告诉自己,我行我可以。

金莹:其实“正向的自我暗示”,并不是主流医学心理学的用词,但是顾名思义,它应该还是脱胎于认知心理治疗。认知心理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和情绪之间,它是通过认知来中介的,也就是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如一个人在戈壁上面徒步旅行,背着半壶水,消极的人会想他只剩下半壶水,他接下来怎么办,还有这么长的距离,是否到达下一个站点?但是积极的人就会想他还有半壶,还能坚持。所以认知心理认为,面对同一件事情,是产生焦虑不安,还是乐观应对,取决于他怎么看待该事情。

认知行为治疗,就是要把一个人负面的认知,把歪曲的看待事物的方式,如以偏概全,或者过度夸大困难,这些负面认知,通过训练加以调整,换用一个比较正向认知方式来看待事物。就像滤镜一样,如果通过一块灰色的玻璃看世界,那世界是灰蒙蒙的,但是把玻璃擦干净,看到的树是绿的,天是蓝的。这个可能就是正向暗示,调整认知模式,在面对困难和挑战的时候,从积极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欣绘:有听众提到说,他在面对高考前几个月,会听一些让自己放松的音乐。如刚才讲到瑜伽的音乐能够让人放空的,他说非常的好。听说疗愈音乐如同心灵养生,惊人效果,哪怕只听5分钟,都好像是放松了一整天,真的是这样子吗?

金莹:音乐确实是有疗愈作用。临床上曾有项对焦虑症患者进行音乐治疗的研究,他们把患者(患者中有儿童,也有老人)分为两组,一组患者接受音乐治疗,另一组患者作为空白对照,不接受音乐治疗。最后研究发现接受音乐治疗的患者焦虑症状得到缓解,有统计学上的意义。

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一点,人们常认为听放松的音乐能够缓解焦虑,实际倒不一定。应该说自己喜欢什么样的音乐,什么样的音乐能让自己感到愉快,能够消除紧张感,这才是适合自己音乐疗法。但对有些人来说,他们确实不太喜欢音乐,音乐对他们来说反而可能是一种嘈杂的声音,那么可以推荐他不同的选择,如有氧运动。临床上也有大量的科学研究证实有氧运动可以改善焦虑症状,同时长期坚持锻炼,可以降低儿茶酚胺的水平,从而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有助于缓解焦虑。其实缓解焦虑的方式有很多,比如我自己,我紧张焦虑的时候,比较喜欢听一些有声小说。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不拘泥于音乐也好,锻炼也好,还是其它的方式,只要是能够让自己舒缓的、比较健康的向上的生活习惯,都可以有益于焦虑的缓解。

欣绘:张小姐来电提问,她有很强的恐高,她想问问该怎么克服,比如她在乘坐透明的电梯,从下往上还可以,但从上往下她特别害怕,不敢去直面透明的玻璃。

金莹:恐高也是恐惧症的一种,恐惧症也是焦虑障碍的一大类,是人们在面对特定的场景或者具体的客观事物会表现出害怕,且一种异乎寻常的害怕。恐高症是对高处的一种恐惧,还有些人对一些小动物特别恐惧,会被吓得惊慌失措。另外还有所谓空间幽闭症,就是对密闭空间的恐惧。

听众提问种的恐高症,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可以采用前面讲到过的系统脱敏。对于恐惧症,比如恐高症的治疗,心理治疗的方法,行为治疗的方法都是比较好的措施。如果说恐高症或者其它的恐惧症严重干扰了日常的生活,那么不妨采用行为治疗的系统性脱敏,如想象你高处的紧张,等到能舒缓下来,再进行实际踩到二楼的紧张的训练,最后逐步练习到十几楼也不会太怕,这时候就成功脱敏恐高了。医疗上还有一种方式,叫做漫灌疗法,也叫冲击疗法,就是直接让患者去面对害怕的事物,当然这种方法比较残酷的,危险性比系统脱敏要高,要比较坚强的人才能适应。如害怕蟑螂,就给他放大量蟑螂的图片,让他直面冲击,而在一阵惊吓之后说不定也就好了。但这种疗法不太推荐,平常医疗种,我们还是比较推荐系统性的逐步的放松。

欣绘:或者因为害怕透明电梯,那就不乘坐透明电梯,去选择不透明的电梯来回避。这样是否可以?

金莹:回避确实是焦虑障碍恐惧症里面很典型的一个症状,就是为了避免发生让人们不舒服的情绪出现,而采用主动回避的方法,不去面对害怕的事物或情境。恐高确实是生活中很小的一部分,因为需要到高处,需要去攀爬的机会不多,回避它并不影响日常生活。但是有的时候有些恐惧很麻烦,如有社交恐惧症的人。人不可能是单独的生物,他一定要到社会中去活动,比如说要去人际交往,要到单位去上班,或者有可能需要去汇报工作,或者说是要面试争取一个职位,这些都是生活种必须要去做的。但是如果到了讲台上汇报,结果紧张得面红耳赤,出冷汗,一句话都说不出来,这个其实就严重干扰了日常功能,因为这些在现实中很可能无法回避,这种情医院里进行治疗。

欣绘:现在有一些社交恐惧症的年轻人,他们可能更多的时候把他们的一些关系或者说他们的时间是交付在了网上。

金莹:对的,现代社会发达的网络确实给这类人带来了另外的途径,可以不像没有网络时代,必须出门。现在有了网络,人们确实可以不出门,待在家中,通过网络从事一份事业,这对于有社交恐惧症的人来说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因为不是每一个恐惧症都可以最终治愈。

欣绘:有一位薛先生提问,他说他的母亲是特别容易焦虑的人,而他从小就被母亲那种焦虑影响,她的这种焦虑会传染给家庭里的每一位成员。

金莹:确实是这样的,这就是遗传的影响,但是家庭的影响有时候不一定从基因里面带过来的,可能是生活的家庭里的某个成员,尤其是父母中某一位是比较容易焦虑的人,甚至有焦虑障碍的人,他的处事方式确实会影响到孩子。一旦家庭中有一个焦虑障碍的人,这个家庭关系可能也就运转起来不是很融洽,也会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这种情况下,如果达到了一个病理性的表现,可能就需要结构性的家庭的系统性治疗来缓解。

欣绘:像刚才那位薛先生说的,她妈妈特别焦虑,他特别不喜欢那种焦虑带给他的感觉,所以他现在就是一个特别佛系的父亲。

金莹:他其实就升华了,用佛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理论,有一种防御机制,如果出现焦虑的冲突,有些人是去压抑,去逃避,但是有些人就用升华的防御机制应对,去努力克服,用其它的方式来改变以往从原生家庭带过来的不良影响的一种行为模式。

欣绘:有一位袁先生说特别害怕乘飞机,那么他就改成其它的公共交通,或者说少出远门,他说这样的话,它是不是就不需要去重视什么焦虑障碍的防治了呢?

金莹:应该来说,如果乘坐飞机恐惧,回避乘坐飞机不影响到他日常的生活,倒也不一定强迫他去治疗。我们需要应对的、需要治疗的这种焦虑障碍,是它干扰了你的社会功能,使得你的社会生活、家庭生活无法有效的进行,这个时候确实是需要进行干预。如因为谈生意也好,求学也好,一定要坐飞机到国外去,这个时候其它交通工具又不太现实,火车不通行,轮船时间太长,那么这种情况下,想要事业发展,学业进步,但又特别恐惧坐飞机的,这个时候就需要进行一些干预和治疗。医学上治疗的宗旨就是,比如广泛性焦虑障碍,还有还没介绍到的惊恐发作,这一类让人非常痛苦的焦虑障碍,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就必须积极应对。但如果某个事物虽然让你很恐惧、很紧张,恐高也好、空间密闭症也好,或者害怕蜘蛛、蟑螂,包括对飞机的乘坐的恐惧,这些如果只是生活中占很小的一部分,回避它不影响大部分的生活,那么我们倒也不必刻意去面对它,去解决它。

欣绘:说到焦虑本来是人类的一种正常的情感反应,那么焦虑的话为什么有的人他会恢复得快,而有的人越是不想要焦虑,就越是会焦虑,好像有点像我们说怕什么来什么是吧?

金莹:这个和所有的疾病一样,每个人焦虑的程度是不一样的,对治疗的敏感性也不一样,还有个体所获得的社会资源、支持力量也是不一样。有的人对认知心理治疗比较敏感,很快能扭转自己偏曲的认知,正确的看待自己遇到的困难,缓解的就比较快,但有的情况下患者可能对药物、治疗不太敏感,治疗难度可能就会大一些。至于说到怕什么来什么,其实这倒是恰恰反映出会发生焦虑障碍的人的思维方式,一件事情,本来应该积极应对,但是就是忍不住想要把事情往负面方向去想,这样就钻了牛角尖,判断力下降,使得应激事件发生的概率反而提高。

欣绘:我们特别焦虑的时候,是否可以采取有氧运动这种心情兴奋剂,或者冥想,闭上眼睛去暂时的放空自己。

金莹:这些都是缓解焦虑的,不错的方法,但是这些方法一般是用来应对普通的焦虑。但当真正遇到了较大的,较麻烦的困难,就可能需要调节好自己的心情,积极去应对,那么用这一类的方法是有效的。比如通过日常锻炼可以增强我们体魄,增强耐力,也增强机体调节能力,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有更好的状态去应对。

但是我们还是要说,到了精神障碍这种程度,音乐也好,运动也好,都只能是做外围的辅助治疗,核心的确实还是要靠临床的药物治疗,心理治疗这些手段,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这个确实需要做好一个区分。

焦虑或许是人类最常见的一种情绪,打败焦虑最好的办法,就是立刻行动起来,去做那些你认为会让你焦虑的事情。当你不知道该做什么的时候,就把眼前的每一件事都尽力的做好,不要犹豫,不要回头,既然已经认定,不要惧怕犯错,行动起来的人犯错只是一时的,成功才是必然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金莹您的焦虑正常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