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二刷IMAX版本的《流浪地球》,也依然抑制不住地泪流满面。如果说提前点映让我确认了“中国科幻电影元年”的开启,但整个大脑久久处于震撼之中无法做过多思考,那么这次二刷则让我注意到更多细节,经过沉淀之后,我可以肯定地说,《流浪地球》是一部中国科幻电影里程碑式的作品,必将载入史册。
《流浪地球》剧照。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流浪地球》当然不是一部完美的电影,人物设置上有些功能性太强、有些没有存在的必要,某些台词和“接地气”情节还是略显尴尬,演员表演、剧情推进乃至最突出的特效画面也有改善的空间,并且这是一部标准的爆米花式商业科幻大片,它并没有提供多么颠覆性的思考或者超越性的艺术表现。但是,能同时在概念、叙事、情感、内核和视效上有这样的完成度,没有明显短板,已经让《流浪地球》达到仅次于世界顶级科幻大片的一流水准。而如果回想一下,除了上世纪80、90年代的《霹雳贝贝》、《大气层消失》外,中国科幻电影都是如《蒸发太平洋》、《机器之血》,甚至《三休》(注意是《三休》非《三体》,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网上搜索)这样的,《流浪地球》作为中国第一部重工业科幻电影,一上来就达到了这样一个完成度和水准,就不得不让人惊叹了。
从各方面来说,这都是一部意义重大的电影。
关于特效
从制作层面来看,这绝对是国内第一部重工业科幻大片,无论是科幻设计还是视觉呈现,都是绝对的一流水准。即使特效水平可能落后好莱坞顶级标准,但是瑕疵并不明显,在部分重要场景上,甚至相当的惊艳。超前点映的时候,很多观众都在心里反复询问“这真的是中国人自己拍的科幻片吗?”,这种怀疑无疑是一种褒扬。《流浪地球》的特效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是因为导演前期的严谨认真和巨大投入,最终呈现的画面才有了厚重的真实感。
不是只要砸钱拍出来的就叫好特效,失败的例子可以参照《XX罗》等电影。好的特效是为故事服务的,究竟想呈现出怎样的效果,导演应该在开拍前就已经做到心里有数。在资金极其有限的情况下,《流浪地球》在拍摄前制作了多张概念设计,格分镜,导演又把分镜加上配乐做成了分镜预览,来呈现电影可能的最终形态。而如何把手绘变为现实,又需要一步一步增加各个部门,围绕着电影最终形态的展现而展开工作。为了更加方便后期视效的制作,电影同时制作了30分钟重要片段Previz(动态预览),从而把后期工作前置化,在正式开拍之前,就让剧组其他成员知道未来这个镜头、元素将如何呈现。此外,还有件道具,0平米延展实景搭建。这些,是《流浪地球》的地基部分,也是我们会被大屏幕上无与伦比的画面所震撼的原因。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郭帆导演说电影中有75%的视效是国内的团队完成的,也就是说国内顶级视效团队已经达到好莱坞中上层水平,真的别再妄自菲薄了。
《流浪地球》剧照。
《流浪地球》打破了国产电影的某些枷锁,影片对灾难场景的展示相当直接,当看到冰封的央视大裤衩和东方明珠,看到第一高楼倒塌、整个上海被毁的时候,这种共鸣以及由此所带来的震撼与冲击力,远大于观看传统的好莱坞灾难电影。当我们自己熟悉的家园被尽数摧毁,这样的视觉奇观就已经不仅仅是特效,而包含了更多情感意义。
关于故事
《流浪地球》的改编无疑是成功的。看过刘慈欣《流浪地球》原著的读者应该知道,这部短篇小说本身很像一个大的梗概,其中的人物连被称为主人公都很勉强,大多数时候刘慈欣是将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来讲述其在宇宙中的命运。如果完全“忠实原著”的拍,那么很可能拍成一部科教纪录片,而不是电影。电影需要有故事情节、有人物塑造、有情感冲击。影片首先很好地还原了原著的场面,行星发动机喷射的火焰、转向发动机倾斜的角度、地下城、地球掠过木星等场景,都从文字变成了精致的画面。但除此之外,主角以及主角父亲、姥爷的身份和最终命运都与原著有很多出入,片中绝大部分角色及故事情节都是原创的。虽然是原创,但这个故事,很精彩。祖孙三代人串起地下城、地面世界和“领航员”空间站三个叙事空间,亲情是贯穿始终的坚实内核。除此以外,影片后三分之二各种大小高潮不断以及情节的多次反转,可以说是“全程无尿点”,观众会一直沉浸其中,被主人公们及全人类的命运所牵动。虽然不乏好莱坞式套路情节,但故事紧凑顺畅,没有大的逻辑漏洞,《流浪地球》至少做到了“讲好一个故事”。
《流浪地球》剧照。
更加值得肯定的是,《流浪地球》虽然几乎完全原创了一个故事,但电影仍然继承了刘慈欣小说的独特气质,那就是——渺小个体与宏大宇宙之间的对抗,以及在冷峻理性选择下残酷的生存与死亡。虽然小说原著那极具冲击力的结尾,影片中并没有呈现,但并非是被改动,而是剧情还未进行到那一步。不过,影片中杭州地下城35万人瞬间灰飞烟灭的情节,仍然能让观众感受到“刘氏宇宙”的冷酷。此外,影片并没有如很多网络评论臆测的那般“宣扬民族主义”。中国人的确起到了核心作用,但世界其他国家都没有缺席,法国人帮助宣传、韩国人第一个应答、日本人第一个到场……当人群终于聚集,几十种语言混合在一起,影片展现出的是超越国界、立足全人类的精神,真正呈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深刻而宏大的历史命题。当各国救援车纷纷调转车头,向苏拉威西转向发动机驶去的时候,影片的情感冲击达到最高点,没有什么能比全人类万众一心更让人心潮澎湃的了。这并不虚假、也不矫情,其实刘慈欣的原著最终呈现的也是类似的主题。如果真正读懂刘慈欣小说的人应该能发现,大刘每一个看似黑暗、绝望的情节设置背后,最终战胜一切的仍然是“爱”、是“希望”,大刘骨子里其实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乐观主义者。
关于细节
《流浪地球》片尾没有彩蛋,因为彩蛋全都藏在影片的细节之中了。设想一下,导演在前期筹备期间,花了整整8个月的时间来做世界观设定,也就是有了这次太阳危机后,世界构成会有什么样的变化,*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细致到教育是什么,会有什么样的课程,会不会有电影,会不会有艺术,会不会有体育,人们吃什么、穿什么,历法有没有变化,每天是不是还是24个小时,没有昼夜变化怎么生活……做了一个长达年的编年史。
《流浪地球》剧照。
在这样严谨的态度下,电影呈现出的细节没有一个是粗糙的、胡编乱造的,反而处处体现出导演的诚意与用心。比如,那个28秒的长镜头里最后升到太空中时也不忘让观众看到赤道上正在喷射的转向发动机;在最早出现刘启妈妈镜头的地方就能看到她的名字“韩朵朵”;片中所有人都佩戴了同声传译设备,所以只要说自己国家的语言对方就能听懂,并且可以彼此对话;当时的主要食物是蚯蚓干(这个可以和《雪国列车》的蟑螂膏并列为科幻电影两大美食了)。爷爷送礼送的“陈年蚯蚓干”,朵朵出城前也看到了新品“榴莲味蚯蚓干”;爷爷想贿赂狱警送了一套“小姐姐”VR设备,虽然被狱警严辞拒绝了,但地震到来狱警慌慌张张下来给他们开牢门时,能看到头上正带着那套VR设备;“飞船派”虽然没有正面出现,但一直隐性存在,比如在地下城的墙壁上有写着lie(骗子)这样字句的喷漆,影片最后出现了反抗“流浪地球”计划的游行人群……这样用心的细节太多太多,地下城背景里的很多标语、海报(包含大量信息)可能只是一晃而过、甚至都不会出现在影片当中,但剧组还是本着非常严谨认真的态度做了。《流浪地球》中这样的彩蛋多达近百个,感兴趣的观众可以再二刷、三刷、四刷去找找看。而我只想说,认真的人就算失败,也值得尊敬。
《流浪地球》这颗“小破球”是中国科幻电影工业孕育出的第一株小苗,当然会有各种各样的不足,并且还会遭受来自外界的各种嘲讽与质疑。但我相信,看过它的人绝对不会轻易忘记它。多年以后,中国电影史上也仍然会有它的一席之地,因为它向我们展示了中国电影一种全新的可能。今年春节档里,《流浪地球》作为一部时长超2小时的科幻电影,真的不够讨喜。虽然口碑爆棚,但票房真的能够如愿逆袭吗?无论结果如何,这一次,我选择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