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市值风云
作者
北猫家的鸳鸯鸭,被鹅扭死了一只
流程编辑
小白
一、财务层面的19个指标——A面
1、研发支出费用化
我敬畏那些面临业绩暴跌,依旧加大研发投入,并始终如一将研发支出全部或大比例费用化,极低比例资本化处理的公司。
比如整车行业的江铃汽车(.SZ)、智能电表行业的海兴电力(.SH)、电子制造行业的工业富联(.SH)、工程机械行业的中联重科(.SZ)、耐火材料行业的鲁阳节能(.SZ)、营养添加剂行业的安迪苏(.SH)等等。
如果说资产负债表是一个人的优缺点的话,那么利润表就是一个人的衣服。研发支出的费用化处理,表面上看,它使得公司的利润表不好看。但毋庸置疑的是,它所传达的积极信息又是完全盖不住、无法忽视的优点。它特别像超短裙下若隐若现的蕾丝边,又像浅肤色凸显美腿的丝袜,无限的性感与轻熟。
它至少向外部透露出4个方面的信息:
(a)公司的会计准则运用是保守的,财务数据是审慎的,公司的账面价值没有虚胖,利润表货真价实,水分较低;
(b)管理层不屑于财技粉饰业绩,专注且勤勉尽责;
(c)净利润的下降,带来所得税的减少,从而避免了现金流的过多支出;
(d)高研发投入、高费用化处理,隐含着管理层对未来业绩的乐观态度,他们根本就不担心如此处理会带来利润表的恶化,从而市值大缩水。他们认为利润表或市值的恶化只是短期的表现,很快会恢复。
研发投入涉及的账务处理:
会计分录1:
40:研发投入——资本化投入
40:研发投入——费用化投入
50:银行存款、应付职工薪酬、存货等
会计分录2:
40:管理费用——研发费用:
40:无形资产
50:研发投入——资本化投入
50:研发投入——费用化投入
研发投入的财务造假与刻意避税是普遍存在的,可能对于大多数报表研究员而言,想在这个领域找到上市财务造假的石锤显得无能为力,证据的本身说服性就很差,但是它无法让你内心平静,以至于它又是一个实在无法绕过去的问题。
至于这一块财务造假,我们要先弄清楚1个概念、1个范围:
第一、财务造假的概念,它其实不分主观与客观,也无关金额大小,但是它看重性质,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含义:
a、错误或故意运用不恰当的会计*策、会计估计
b、舞弊
c、未披露、未完全披露、错误披露
第二、不适用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策的行业范围:
(1)烟草制造业
(2)住宿和餐饮业
(3)批发和零售业
(4)房地产业
(5)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6)娱乐业
为此,对研发投入的真实性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1)研发投入=利润表中的“研发费用”+资产负债表中的“开发支出”+资产负债表中的“无形资产”,备注:无形资产要扣除外购、接受捐赠、盘盈等情况。
说明:
a、四大审计的公司具有普遍的公式适应性,就是研发投入=研发费用+资本化金额。其他个别公司却不满足这样的公式,表现为:披露的费用化金额不等于研发费用,披露的资本化金额不等于资产负债表中的无形资产、开发支出对应的金额。当你认为可能计入到存货中时,你去看存货的明细,你会发现存货本身的明细中是没有这项,很多时候,存货本身的金额就很小,尤其是技术企业。
我们以骆驼股份(.SH)为例,年报P21,研发投入情况表见下图,看它是如何披露的:
本期费用化研发投入5.74亿,研发投入合计5.74亿,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6.36%,研发人员数量人,研发人员占总人数14.35%,下面我们按照上述公式来分析一下:
根据骆驼股份自己的披露,研发投入合计与本期费用化研发投入是相等的,也就是说:研发投入=研发费用,也就是说,它一分钱资本化都没有,完全费用化处理。可是当你去看它的利润表P78时,你会发现,它披露的研发费用金额仅仅为0.92亿。也就是说,这部分的披露错误金额为4.82亿=5.74-0.92。
可能有人会说,万一人家有一部分计入到管理费用中了呢?当你再看它的管理费用时,吓了我一跳,它的管理费用只有3.11亿。退一万步假设,我们假设这3.11亿的管理费用总额全部是研发费用,实际上还有1.71亿的研发费用不知道去哪里了,1.71=4.82-3.11。
可能又有人会说,万一人家计入了资本化科目呢?如果真的是这样,就意味着,它实际上已经出现了信息披露重大错报:若是资本化,你就应该在P21披露资本化金额,而上市公司没有披露。
那我们再假如,我们慈悲允许它财务人员不专业,董秘水平有限,那么我们就要去看它的资产负债表P74-75,无形资产增加0.07亿=4.45-4.38,开发支出金额为0。还是对不上。
那么,骆驼股份P21披露的研发投入至少有1.71亿,实际超过3亿是不知去向的。其信息披露已经出错。
同样为了验证,我们以江铃汽车、美的集团、南都电源、工业富联等公司去验证,这4家公司其实都满足上述公式。
b、即便不完全满足上述公式,但差额一定是非常小的,而且能够解释过去。资本化的金额对应的部分,实际上就是开发支出的增加额+无形资产扣除外购等情况的金额,非常准确。
(2)上述不适用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策的行业,研发投入的金额若畸高,但是研发人员的年薪又异常得低,不符合上市公司虽在地区的正常薪资水平情况。
很多因为自身无能瞎折腾的上市公司,他们既想让外界对他刮目相看,又不想纳税增加现金流支出的压力,本身就不具备造血的能力,没有比向外界传达自身重视研发更好的信息了。于是,财务总监发现上市母公司是不符合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策的,比如就是上述的那几个行业,于是他们认识到合并报表的含义。于是将总部的人放置在新成立的公司,新成立的公司不属于上述不得加计的行业。于是避税的作用就被放大。
我曾经挑选了7家不符合加计扣除的江苏垃圾股,分别计算了它们研发人员的年薪,让我吃惊的是,部分月薪都不足元,就这我还把社保、公积金一起算进去的。很显然,上市公司把一些销售、行*人员也往研发人数里放。
另外,更绝的是,甚至新成立的公司不用达到控股的目的,完全可以是联营,让别人代持。这样通过费用转移,新公司随便弄一个软著、专利,上市公司再高价买入,按照使用寿命不确定核算无形资产,始终挂在账上,都不用摊销,若摊销,就10年以上,或者选择合适机会再决定摊销。
对于这类公司,投资者一定要看它的招股书,看看它的无形资产中外购的对方名称,是否注册地就在其所在的城市,甚至是一个园区的。有的时候它是上市多年的公司,很多公司供应商名称又不披露,甚至披露了那也只是前五名,其实也不必太悲观,一般上市公司会在年报中偶尔披露公司的无形资产的名称,权利编号,然后你去国家专利网站去查软件的权利变更情况,或许你就能发现猫腻。
当然了,很多人会说,就算查到了又如何?金额也不是很大,属于“明显微小”。
我上次就遇到这类鸟人。一个网友发现了某高速公路上市公司的往来科目挂了很多年,对方还是餐馆,就表示怀疑,进一步查发现这家餐馆倒闭了。那,说明什么呢?那说明这家高速公路上市公司往来科目清理工作做得不好,是不是意味着减值损失计提不充分呀。
我刚夸这位投资者方法论很不错,很细心。结果立马就有喷子说,就那点金额,影响整体嘛?
这还不是重点,重点是立马分成了两派,互喷。
我再举个例子,就知道这个喷子的话的逻辑有多荒谬:当你在厨房发现一只蟑螂,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呢?肯定是弄死它,然后意识到这个厨房可能不止一只蟑螂,于是就去拼多多买了蟑螂药,一共3.7元。
如果你说:就一只,大惊小怪干嘛?我还能说什么。当你在外吃东西,第一口你就发现不对劲,肯定就不吃了,你没有必要吃完了才下结论吧?
我还是那句话,多家上市公司,样本已经足够大,不够还有港股,真的没有必要买那些让你心存疑惑的公司。可能又有人开始发神经,跟哲人一般,说这个世界压根就不存在完美的股票。
那我只能说你眼瞎,见不得美的人与事,内心狭隘,故步自封,严于律人,宽以待己。
有的上市已经优秀到一年涨4倍,还是疫情造成不利影响的情况下,上市以来高分红,早就把募资金额加倍还给了市场,至今还默默无闻,股东人数也才1万左右,基金、机构基本还没发现。这样的公司若不是完美的公司,那你的内心该多阴暗?
是的,A股存在很多优秀的公司,只要它们研发投入部分资本化,它们的利润表会非常得赏心悦目,可是它们没有,而是像苦行僧一样,默默专注主营。
实际上,这类上市公司也是财务规范,信息披露质量的最佳代表。
对人也是如此,我敬畏那些时光流逝而不曾改变他们的人,无论贫贱或富贵,看重品质而非身份地位。我读高中的时候,那时候高三,国家开发银行对于家庭贫困的学生,可以申请贷款上大学,大学期间免贷款利息,大学毕业3年内还清就行,贷款利息很低。
结果当时的班主任干了一件什么事呢?班级里有6个名额,他去查男生宿舍,在走廊里给当时的镇长打电话,说贷款名额给镇长家女儿一个。当时的镇长是拒绝的,说没有必要。
班主任说了一句让我今生今世都不会忘记的话:“你的钱再多,这个银行的免息钱不用白不用。还不是我说了算!”
结果这个镇长家的女儿的确获得了名额,这个女生是我从初中一年级就认识的,跟我关系很好,她很吃惊自己有这个名额,去几次办公室,想让出这个名额给班级里其他贫困的学生,结果都被班主任怼了回去。
我那时候第一次觉得世俗的权力啊,哪怕就是针尖那么小,就能被发挥得淋漓尽致。班级里有的父母河里采*沙翻船全部死了的,竟然没有名额。这事不知怎么回事,传到了语文老师耳朵中,语文老师有一天因为班主任占课没有打招呼,就跟班主任吵了起来,可能是喝了点酒,就把班主任贷款名额给镇长女儿的事说了出来,场面一度尴尬,很多老师都在场,我捂着嘴用书本盖住偷偷笑。镇长家女儿用手掐我大腿,让我别笑出声来。
后来那个父母翻船去世的女生获得了名额,语文老师说若没有名额,他愿意供,上到博士也供。后来班主任安排班长偷偷调查,到底是谁走漏了风声,最后不得而知。
后来,高中同学聚会,从来不喊班主任,基本是把大家都得罪了,即便是那个镇长家女儿,更是对班主任一点好感都没有。再后来我们班语文老师成为师范附中校长了,我们市最好的高中。班主任可狗血了,先是从高中被抽调到初中部教地理,后来跟上级闹掰,去了小学教数学了。
这事都是那个镇长家的女儿告诉我的,心花怒放告诉我的,我还不相信,特意问了一下当时的物理老师,确定无误。
2、加速折旧
过去对加速折旧的行业范围是有严格的约束,如今已经放开到全部的制造业以及信息技术行业,生物制药、专用设备、铁路船舶、航空运输、计算机、通信、仪器仪表、轻工纺织、机械汽车等等。
而且对于一般纳税人企业,万以下的固定资产可以一次性计入费用,房屋建筑、土地除外。
那么问题就来了,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我们有必要从3个方面对利润表真实情况进行模拟还原:
(1)上市公司满足加速折旧,也真的采用了加速折旧方法,我们认为公司的利润表无需调整,只需要核对一下折旧的年限是否按照最低折旧年限配套操作,它和研发投入全部费用化一样,令人振奋,利润表水分低;
(2)上市公司满足加速折旧,却未采用加速折旧方法,我们认为公司的利润表需要进行调整,进一步还原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研发费用中的折旧金额,以及存货结转成本对应的营业成本的金额;资产负债表要还原固定资产的净额、存货的金额,包括对库龄计提存货减值准备的金额的调整,尤其是那种重资产投入的制造业。
这样的调整与还原,会让我们清晰得至少知道如下3个信息:
a、还原之后,重新计算的利润表中净利润的金额
b、还原之后,重新计算的资产负债变中固定资产、存货的金额
c、判断还原之后,是否真实的情形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比如净利润由盈利变成了亏损
备注:
(1)对于制造业企业而言,若其存在“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模式后续计量,其实税法中根本就没有“投资性房地产”概念,为谨慎计,我们有必要模拟一下按照正常的折旧,计算新的利润,公允价值照常核算,只是增加了一个折旧费;
(2)对于那些高强度、高腐蚀、高淘汰、更新变化大的制造业资产,也包括技术企业,尤其要对它们的利润表进行还原,在它们没有采用加速折旧*策的情况下,这点就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
3、人均年薪
一直以来,我都喜欢把上市公司按照城市水平划分为线,或者按照地理标志,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地区。
注意:不是按照注册地,而是按照上市公司实际办公地。
上市公司不管质地如何,其实它们的确是所在地区公司的一定代表,它们员工的薪酬水平应该不能低于所在地区的人均水平,若低于就很说不过去,至少说明员工的待遇一般,公司也一般。
人均年薪的计算有两条路径:
(1)分母是确定的,就是上市公司披露的员工人数,包括学历、部门人数,一般在年报的历年分红之后,股东名单之前的位置,特别容易找到;
(2)分子的取数有3种:a、现金流量表“支付给职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b、附注中应付职工薪酬增加额或减少额都行;c、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存货中的人工费用
备注:
a、分子中我不建议将高管的薪酬扣除,因为上市公司人数很多,特别少的都是垃圾公司,我本人又不研究。我之前将高管的薪酬扣除,计算的结果前后差不多,影响微乎其微。实际上在大公司工作过的人都知道,销售人员的薪资是很容易超过高管的薪酬的;
b、但是有一种情况要扣除,那就是涉及到《企业会计准则—股份支付》,对员工的股权激励,这个金额重大,这个时候就有必要在分子中扣除这部分金额;
C、我建议采用现金流中的数据作为分子,因为到手的才是真实的;
d、其实也可以分别计算,然后选择最大值、最小值构成区间,看看区间的水平也是可以的。甚至你不扣除极端的情形,比如股权激励产生的费用,都是可以的,没必要偏执一端,大概知道平均的年薪水平。
结论:
(1)如果上市公司的员工平均年薪与城市不符合,要引起高度重视。
比如江苏苏州的有一家自称做硅片、集成电路的上市公司,人均年薪不到5万,研发人员的月薪不足,我一口老血差点吐了出来。还有的去年刚上市的一家杭州的企业,人均月薪.63元,我真的服了。
当然了,最近听说这家公司正在被调查,为此还抓了人。
(2)同行业内竞争对手难分伯仲,那就选择人均年薪最高的那家公司买入股票。
我给你们举个例子,这个例子最典型,看上去也特别恶心。
年度美的集团、海尔智家、格力电器员工人数分别为:、、人;支付给职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分别为:.51亿、.81亿、88.31亿;它们分别是广东佛山、山东青岛、广东珠海企业。
通过计算:美的集团的人均年薪19.9万;海尔智家人均年薪22.34万;格力电器人均年薪:9.94万。
发现了没,脑海里是不是立即浮现出格力电器的3个画面:
(1)年度,董明珠对外宣称全员加薪元,特别高调,开会就说;还强迫员工买格力手机,结果多买的,挂在咸鱼上卖不出去;
(2)年度,董明珠对外宣称要做到人均一套房,产权是格力的,可以给你住;
(3)董明珠指责竞争对手到格力挖人。
格力的全员加薪元,实际显得特别恶心,与其说是她董明珠加的,还不如说是内部压力的结果:
员工要生存,当年的净利润碾压美的集团与海尔智家,可是人均年薪不足竞争对手的一半;
即便是高瓴资本参与混改后,员工的待遇实际上还是停滞不前;
格力的高管其实也很穷,都搞起了内幕交易这类事;
过去的国企模式可能也极大地损害了管理层与员工的利益,这种局面如果任由发展下去,格力员工跳槽率会很高。
这也是为什么在三家电器公司公布年度报告后,我坚决买入海尔智家与美的集团股票的原因,至少这两家公司还没走火入魔。
4、人均社保、人均公积金
这个指标,甚至比人均年薪还要残酷,最能体现一家公司窘态、格局与压迫性。
如果人均社保金额普遍低于当地的最低水平,说明有部分的员工的社保是外包的,或者公司离职率较高,新入司的员工在前3个月内不交社保拉低了均值,进一步说明公司的动荡。
人均公积金则体现公司的良心与格局。比如我始终如一觉得中芯国际我是一辈子都不会去购买的,公司招股书P中对在上海工作的农村籍的员工没有给他们缴纳社保,对外披露说为他们提供了员工宿舍,所以没有为他们缴纳。大家想一想,上海的企业真的是把*策利用到了极致。
我想说的是,中芯国际实际一点都不差钱,只要它想要钱,它几乎可以无成本拿到天文数字的钱,可为何农村籍的员工就不为他们缴纳公积金呢?难道他们都是狗娘养的,没有城里人金贵?
企业如果是这个格局,趁早别干了。又不说真的没钱,市盈率都可以成为市梦率了。
大家还要记住一点,彼得.林奇最厌恶6种股票:
(1)热门行业的热门股;
(2)名字花里胡哨的公司;
(3)那些被吹捧成“下一个”的公司
(4)多元恶化的公司
(5)小声耳语的股票
(6)过于依赖大客户的供应商公司的股票
所以,在投资中我特别厌恶名字中带有:科技、智、芯、导体、集成、云、数据。。。。。。
我们再回到社保的问题,其中有两家死对头公司堪称云泥之别,京东与苏宁易购,后者一定是大规模外包,前者按照实际薪酬缴纳,不再赘述。
你为什么是干不过人家?用港交所行*总裁李小加先生的话来说就是:
“既想马儿跑得快,又想马儿不吃草,这种事情在全世界都是极少的,即使有,也是偶尔的,不能长久。”
5、少数股东权益
没有比万科这家公司最典型的了:若姚老板发现再晚点,少数股东权益总额都快超过归母权益了,管理层偷偷增持自家股票还不是重点,重点是少数股东权益。
我在挑选股票中,一般会挑选极低少数股东权益的股票,意味着管理层的努力不至于向外部多分出一杯羹。
6、商誉
苏宁易购、万达电影、南京新百、三六零,都是我所厌恶的股票,大家一定要远离多元并购的公司。尤其在疫情期间,这类公司,尤其是商誉金额重大的公司,说炸雷就炸了,而且一旦被踩中,你几乎永远都回不了本。
一定要选择那些负债率极低,商誉最好为零,股票尚未质押或冻结,干干净净的公司。
同时,提醒一点,那些曲线借壳上市,避免商誉过大,避开一揽子交易的,表现为分步骤,跨年,产生资本公积,要警惕这类公司业绩变脸,它比商誉减值影响要轻微一点,但是仍不能掉以轻心。
7、经营性现金净额
现金流量表是一家上市公司的“里子”,是骡子是马,看这张表就知道了,唯一制约的因素就是两块:
a、舞弊
b、三大项目金额之间的定义存在模糊性,尤其是关联交易形成的现金流
如果一家公司的经营性现金流连年持续为正,意味着这家公司的自我造血能力是有的。
否则,还是远离得好。
8、分红
如果说上市公司或管理层是待股东如丧家之犬还是小甜甜,看这个数据就知道了。
在资本市场上,没有比分红更能打动人心了。我敬畏那些上市9年分红12次的上市公司,我也同样敬畏那些上市21年分红21年的公司,我也敬畏那些上市5年分红3次的公司,并苦口婆心解释为什么没持续分红的原因。
市值风云大量地挖掘过、发现过这样的公司,每逢这样的公司被市值风云表扬,他们自己的心里都像吃了蜜一样甜——并不是市值风云的表扬有多重要,而是自己的一片赤诚终于相逢知遇。
我厌恶那些上市23年0分红的公司,这类鸟人活着就是浪费空气(市值风云大量挖掘过这样的公司,脸都被市值风云抽肿了)。当然了也有投资者说是为了更好的投资机会,所以才不分红,得嘞,这个时间够长久得了。
注册制下,不分红、业绩不长牛、信息披露不规范,早晚死翘翘。
9、真实负债水平
如果一家公司只有经营负债,无疑是振奋人心的;如果一家公司离开了贷款与债券之类的金融负债就活不下去的,那它的商业模式本身就有问题,对于这类公司能躲多远就躲多远。
对于负债,大家要重点去看它的负债科目的具体明细,比如有的科目的确是负债类科目,实际上这样的科目金额越大越好,代表着企业未来的能力,并不会增加企业负担,比如:
a、预收账款、合同负债——订单的实力,议价的能力,特殊的结算模式;
b、递延收益——*府补助,满足转入“其他收益、营业外收入、冲费用成本”
c、长期应付款——积分计划,实际是客户充值长期积分,部分酒店企业依旧用
在计算负债率的时候,最好都把每个科目的二级明细点开看看,比如:预计负债,可能情况并非如此差;比如业绩很可能完成不了,计提的股份支付金额要重回等。
同样道理,对于往来科目,若是同一控制下企业,可能求偿性并不迫切,这个都要在附注中具体科目点开看看,不能一概而论。
我特别喜欢那些不依赖贷款与债券融资的,却活得好好的国有企业,它们持续分红,尤其在非垄断行业却成为行业翘楚,我对它们的爱最深沉。实际上人家坚守主业,也很少资本运作。比如老凤祥、威孚高科、中国国贸、金陵饭店、上海物贸。
而对于民营上市公司,我的选股负债指标是,这家公司的总体负债率要低于40%,实际上很多的民营企业经营着就趋向“国企化”,成功则傲慢,失败则连累银行等金融机构。
10、扣非净利润
即年报正文第一页财务数据,净利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内容后的金额,实际上是企业“去除大部分财技”后的金额,等于是丑女卸妆之后的样子。
非经常性损益是指公司发生的与经营业务无直接关系,以及虽与经营业务相关,但由于其性质、金额或发生频率,影响了真实、公允地反映公司正常盈利能力的各项收入、支出。
证监会在《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规范问答第1号---非经营性损益》中特别指出,注册会计师应单独对非经常性损益项目予以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