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弓背蚁,拉丁学名(Camponotusjaponicus(Mary,)),属于节肢动物门、六足亚门、昆虫纲的一种动物。
日本弓背蚁分布极广,中国全境、原苏联、日本、朝鲜、韩国和东南亚均有分布。分为蚁科,膜翅目。分为大小两个工蚁类型。该种蚂蚁在地下筑巢,巢位于稀林地、林缘、路边及林间空地。每巢有巢口2-5个,巢周围一般有扇形堆积的土粒,巢深0.36-1.40米。通过对12窝蚂蚁的全面挖掘调查得知,每巢有卵0-粒,幼虫29-头,工蚁42-只,无翅雌蚁1-3只。秋季产生有性蚁,第二年春季婚飞。雌蚁在高峰期可以日产卵粒,一般0-50粒。食物为小昆虫、蜜露和植物分泌物,对松毛马尾虫有较强的捕食能力。我国大多数地方都有分布,适应性极强。
此物种大工蚁体长12.3-13.8mm,头大,上颚5齿,极个别个体颊前部、唇基、上颚和足红褐色。中小工蚁体长7.4-10.88mm,头较小,长大于宽。蚁后体长1.7cm左右,且具有翅基。
⑴日本弓背蚁中脑前端存在两种细胞,一种是以圆形、卵圆形为主的圆形局部神经元,其细胞核、核仁、线粒体、质膜等细胞器清晰可见;另一种是以长椭圆形为主的长椭圆形局部神经元,电镜下可观察到其细胞核、核仁及其他细胞器,但不如圆形局部神经元典型.⑵中脑前端髓质中包含大量神经束,轴突、树突纵横交错其中,形成各种突解联系.突触多以轴-树突触和轴-轴突触为主,亦可见树-树突触.。
日本弓背蚁在吉林省1a发生1代,以工蚁、有翅雌蚁、有翅雄蚁、幼虫在土穴中越冬.5月下旬-7月上旬婚飞,婚飞后的有翅雌蚁翅脱落,寻找适宜场所产卵,8月下旬有翅蚁羽化.成虫主要取食蚜虫的蜜露及小型昆虫和植物的花蕾、叶、芽等.营巢类型为土穴、木穴2种,分布于农田、林地,以林缘、林间小路、农田地头居多.该虫在吉林省境内各县市都有分布,垂直分布为海拔m~m,m以下红松阔叶林带下居多.5月上旬-10月上旬为活动期,5月-6月、9月-10月活动呈单峰型,7月-8月呈双峰型.日活动规律为5:00-19:30,晴天活动力强,阴雨、低温天气活动力减弱.在土穴中与日本弓背蚁共栖的主要昆虫为黑灰蝶NiphardafuscaBremeretGrey.。
对亚洲广布种日本弓背蚁进行了营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水量为65.47%±0.53%,粗灰分为6.52%±0.35%,总糖为2.37%±0.43%,粗脂肪为14.02%±0.64%.在其8种主要脂肪酸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82.%,其中油酸C为51.%,棕榈油酸C为11.%,花生烯酸C为6.%,亚油酸C为8.%,亚麻酸C为3.%,豆蔻酸C为0.%,软脂酸C为12.%,硬脂酸C为4.%。由此认为,日本弓背蚁是一种不逊色于双齿多刺蚁的食物资源。
日本弓背蚁多刺蚁属、蚁属和弓背蚁属。据报道,已知12种安全的食用或药用蚂蚁:鼎突多刺蚁、双突多刺蚁、赤胸多刺蚁、血红林蚁、红褐林蚁、日本弓背蚁、北方蚁、路舍蚁、日本褐林蚁、北京凹头蚁、乌拉尔蚁、石狩红蚁。其中路舍蚁是否安全笔者认为有待进一步确认,也可能是鉴定错误,路舍蚁属切叶蚁亚科铺道蚁属,其副作用可能较大。而双齿多刺蚁和鼎突多刺蚁被很多学者认为是同名物种。
研究室内过冬对日本弓背蚁生活力的影响,统计法测定了变化,分光光度计比色法测定了野生蚁及低温处理蚁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等指标。结果表明:秋季采集的日本弓背蚁,经过9个月的人工养殖,发现蚁在冬季室温下还在不断采食,并未休眠;春末夏初的蚁和野外过冬的蚁同时出现婚飞现象,但并未有新的蚁后产卵,对蚁解剖后发现体内积聚大量白色脂肪.持续0℃低温实验中,室内过冬蚁存活率低于野生蚁。和野生蚁相比,经养殖和低温处理后蚁体内酶活性表现出同样的趋势:SOD活力有所下降,POD活力有所上升;低温处理时室内过冬蚁体内酶活性变化幅度为1~3倍,而野生蚁则在10倍以上。这说明蚁经人工养殖后,不仅未增加繁殖机会,还导致了体质下降。
日本弓背蚁作为一种适应环境快,食性杂,在适应环境后可迅速产卵,产卵量大的蚂蚁深受蚁友的喜爱,但是有一种说法日本弓背蚁是一种很神经质的蚂蚁,轻微的震动或者光照即可导致其吃卵,吃幼。但是本人亲测和众多前辈的经验证明,日本弓背蚁并没有传言中的那么神经质,除了强光照,一些轻微的震动甚至比较中型的震动都不会让日本吃卵,但是炸窝确实有可能,自己的真实案例,以前饲养8日本弓背蚁新后,每天看,震动,都照常出工,并没有吃卵或者吃幼虫。因为日本弓背蚁是弓背蚁属,杂食偏素,除爆产期需要大量的蛋白质,在平常可用蜂蜜水之类为主,用面包虫樱桃蟑螂等为辅……当然面包虫如果爱吃可以多喂,有助于爆产。耐寒,多种巢可均可饲养。
文中图片均为网络图片,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