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中国数字科技馆」
去年,老资格即时战略游戏《星际争霸2》的十周年庆典在它的玩家团体中引发了又一波热潮:对于相当一部分中国的90后而言,最初接触“科幻”这个概念的渠道之一,就是那款从来没有发售过官方汉化版、但却在21世纪初的中国网吧中风靡了好几年的现象级即时战略游戏——《星际争霸》。而直到现在,这款游戏、以及它的续作仍然有着数量可观的拥蹩,并不断推出重制版和升级版本。遥想当年,聚集在灯光暗淡、烟雾缭绕的网吧里,操纵着那些他们甚至看不懂名字的单位在沾着污渍的电脑屏幕上彻夜血战,构成了不少人青年回忆中重要的一环。
来源于网络
不过,由于缺乏正式中文版、加上相关设定介绍不到位,《星际争霸1》中凶狠狰狞、无穷无尽的虫族虽然给许多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但很少有人知道,这帮煞星都是如何变成如此犀利的活体战争工具的。所幸的是,在续作《星际争霸2》中,暴雪公司大幅度补完了相关设定。虽然作为典型的太空歌剧作品,《星际争霸》系列里的不少“怪力乱神”式浮夸设定(比如说,几乎可以方便解释一切超自然现象的“灵能”)颇受那些“原教旨”科幻爱好者的诟病,但至少,在战役任务中所交代的虫族演化方式,在科学层面上倒是意外地靠谱。
“礼尚往来”——基因水平转移
在许多任务中,为了让虫子虫孙们能弄到合适的基因性状,虫群采用的法子非常简单粗暴:“杀”和“吃”:在冰雪世界卡亚迪尔,虫子们干掉了一大群被称为“熊齿兽”的本土生物,将它们的抗冻基因整合后纳为己用;为了繁殖出运动能力发达、可以翻越悬崖峭壁的“腾跃虫”,它们大量猎杀被称为“卡拉兽”的、善于攀岩跳跃的动物,而另一些情况下,野生虫族生物也被吞噬利用、它们的遗传物质(虫族习惯称其为“精华”)被用于虫群的发展。
对于现代的人类而言,这种将一个物种的基因片段植入另一个物种的基因组内、使后者表现出特定基因性状的做法并不是什么稀罕事——在过去几十年中,转基因技术早已从幻想变成了一定程度的现实,并且投入了使用。虽然对人类自身的基因编辑仍然是被禁止的,但至少,在棉花、玉米等作物上,这一技术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不过,很少有人能够意识到,即便不在实验室里、使用专门的基因剪辑工具,自然状态下物种之间的基因水平转移也是可以实现的——在自然界中,这种情况甚至相当普遍。在这方面,最为显著的例子就是我们自己:与人们通常的想象不同,现代智人的基因中充斥着并不表达任何东西、也缺乏必要性的遗传片段。这类“垃圾基因”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在很久以前入侵了人类祖先身体、最终与人类实现“共存共荣”的病毒等微生物所带来的。虽然对于人类而言,它们毫无存在意义,但对于以自我复制为唯一存在价值的病毒们而言,这算是一劳永逸地获得了“永久饭票”。
当然,与作为活体兵器被设计而来、可以直接靠吃解决问题的虫族不同,在自然状态下,直接吃下某个生物的基因,可没法让你“收集精华”、解锁新技能——因为这些物质只会被你消化掉罢了。通常的跨物种基因水平转移一般以质粒和病毒等作为媒介物质进行,以此实现“从细胞核到细胞核”的流动。
来源于网络
“共存共荣”——与病菌共生
在《星际争霸2》的战役与合作任务中,虫族的主要肉盾——蟑螂——有一个名为“秽型虫”的变种。这家伙吐出的唾液里含有大量致病菌,可以让被击中的目标活动能力严重下降、变得难以战斗,在游戏中算得上威力十足。而它的“演化”过程更是极为“简单粗暴”:在发现有着致病菌的野生环境后,虫群直接把一大票蟑螂扔了进去、吞噬含有这些微生物的污水。少数能够与其共生的幸存者就成了新变种。
当然,在地球上,这样的情况可谓十分多见:由于动物口腔内潮湿、温暖、厌氧的环境,大量细菌都将其视为繁衍天堂。因此,许多捕食者索性与这些有害微生物“合作”,在进化出相应的免疫能力后,后者就成了它们的“生物武器”。在这方面,科莫多巨蜥算是“个中高手”——这种面目狰狞的大蜥蜴非常擅长对目标发起“一击脱离”的偷袭,然后等待着唾液中含有的大量致病菌导致的败血症缓慢地杀死对方。在那之后,它只需要耐心等待,然后靠着嗅觉去找到死尸的位置就行了。
“养蛊”——环境诱导演化
对于那些想更容易地通关高难度关卡的玩家而言,尽快让虫族的重要火力输出单位——毒爆虫进化成可以在悬崖间蹦跳,能够让对方地形优势归零的“猎杀虫”是很有必要的。而根据剧情介绍,这些一蹦老高的活体炸弹来自一颗地壳结构脆弱、地表经常被熔岩流周期性“清洗”的卫星。在看上了这里的环境后,大量毒爆虫被投放到行星表面散养、利用当地的环境“诱导演化”,经过许多代的淘汰,终于形成了稳定的、有着可以躲过熔岩袭击的优秀跳跃能力的新品系。
虽然名曰“诱导演化”,但事实上,除非被特定手段加速(比如说,过去一度风靡的那种很不可靠的“太空育种”,就是以太空射线轰击细胞核来碰运气),物种的基因突变概率不会有显著变化。所谓“环境诱导”,更准确地说,是外部环境的变化导致某种特定的基因性状可以获得显著的生存优势,因此得到更大的被遗传下来的概率。在地球生物演化史上,一切特化的性状几乎都有着外部环境诱导的痕迹,即便以人类为例,在高原地带的原住民,比如夏尔巴人的肺活量普遍超出人类平均值,就是在当地低氧环境下,肺活量大者更容易生活下去、传递基因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拿来主义”——从外部获得的防身利器
在《星际争霸2》的故事中,蒙斯克政权的技术人员们不止一次弄巧成拙,而其中一次,他们试图制造毒剂来对付虫族,却被对方拿去对雷兽这一“活体战车”进行改造,产生了“瘴毒兽”这么个棘手的变种。这些改造后的雷兽体内储存了大量毒素,可以在战斗中释放出来、杀伤缺乏防护的敌人,对那些被迫与它们展开近身肉搏的家伙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
虽然看起来不太真实。但事实上,确实有不少生物进化出了利用外源性毒性物质防身的本事:在海蟹中,一些扇蟹科的成员(比如正直爱洁蟹)就带有大量毒素,而这些毒素的来源,则是依靠经年累月地进食有毒的海藻,逐渐在体内积累起来的。无独有偶,许多别的生物——从大名鼎鼎的河鲀,到底栖的贝类——也能够主动或者被动地利用诸如亚历山大藻这类有毒藻类,通过富集神经毒素给自己叠上“防御buff”。
不过,相对于这些生物毒素,真正对人类造成普遍威胁的,事实上还是富集在海洋动物肉类中的另一种东西——重金属。拜工业革命后的污染增加所赐,大型掠食海洋动物(金枪鱼,鲨鱼,旗鱼)通过食物链富集的重金属丰度一直在稳步增长,也逐渐让它们变得不适合食用。假如有一天,因为持续流入海洋的重金属,导致人们不得不对这些大鱼敬而远之,那可就十足地黑色幽默了。
文:索何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