蟑螂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我一点也不喜欢何以为家卢克文
TUhjnbcbe - 2024/7/6 22:18:00
甲氧沙林是不是治疗白癜风的药物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329296.html

前些天看到《何以为家》这部电影在豆瓣上杀奔到了9.0分,近18万人打分,还能到9.0分是非常可怖的秀逸数据,做为一个拥有20年资历的骨灰级影迷,赶紧跑去电影院压压惊。

我做好了观看一部杰作的心理准备,希望它能像《搏击会》、《肖申克的救赎》一样狠狠撞击自己的灵魂,震憾下我这腐朽的内心。

但看完之后,却一点感觉都没有。

观影过程中甚至有一点点反感,有不舒服的心理反应。

反正电影现在就要下线了,我剧透一点也没什么关系,说他不好发行方也不会给我寄刀片了,我就不客气直说了。

这部电影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格局太小。

我不是说情境格局小,我是说灵魂格局小,再小的情境,几个人坐在那里干聊天也可以聊出《这个男人来自地球》,一部电话机也可以拍出《狙击电话亭》,一个小房子也能拍出《房间》,这部片子的问题是灵魂格局太小。

电影讲述了一个叙利亚家庭在黎巴嫩艰难讨生活的故事,小男主的父母疯狂生崽崽,看电影院时我数了一下他家生了六个小孩(我看到别人说生了九个,不知道是不是老汉我老眼晕花没数清楚),六个宝宝们成天像放养的野羊一样不到十岁就要到街头卖甜菜汁生活,或者去角落要饭,他们不读书,六个小东西挤在一张大床单上睡觉,没有被子,睡觉时个个脚都要踢到别人脸上了,居住环境跟中国-年代常见的那种筒子楼一样,水管经常爆,老鼠到处跳。

小男孩还在杂货店帮佣,也经常偷点东西,发现11岁的妹妹来月经了,还赶紧保护她不被家人发现,以免11岁就要被送给一个中年穷渣男当老婆,不过他的反抗毛用都没有,妹妹还是被送出去了。

在法庭上他爸给自己辩护时说:我们送她出去是为了她好,家里没饭吃,连睡觉盖的被子都没有,至少嫁出去有被子盖。

我觉得他爸说得不一定错,这些小孩再长大一点,那张破床根本睡不下了,物理生存空间如此狭小,如果不是送出去给别人当生育机器,送出去也有一点道理。

小男孩受不了家里就出走了,跟一个也逃难到黎巴嫩的黑人单身母亲相依为命,中间大篇幅讲述了在这个黑人母亲因无合法身份入狱后,他如何孤苦伶仃抚养一个一岁小孩的细节,总之就是生活无比苦涩,小男主无比懂事坚强。

这一大段讲完后,小男孩回到家,听到11岁的妹妹死于怀孕,一刀捅了那年中年穷渣男,坐牢了。他母亲去探望他时,告诉他自己又怀孕了,他听完十分生气。

于是他在牢里控告父母,说他们不该把他生下来,他和家里的小孩活得太痛苦了,父母不应该继续生孩子。

故事情节大致是这样,学习了一点《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结构技巧,构架并不精致,细节处理、配乐也远远不如《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但这些还不至于让我感觉有点不舒服。

让我有点不舒服的原因,是导演一直在批判“你们这么穷,能不能不要生了?少生一点好不好?给孩子过有尊严的生活好不好?”

我对导演的认知感到十分无奈。

在动物界有一个基本规律,猛兽的数量总是很少,比如老虎,而弱小的动物数量总是很多,比如蟑螂。因为养活一只猛兽要耗费大量资源,属于精英培育,所以数量少,老虎们也知道地盘里的食物只有这么多,自己会主动少生一点。而蟑螂太脆弱,一碰就死,要维持基因生存,就必须要疯狂繁殖,所以小动物们都是生崽狂魔。

富人跟穷人的关系是一样的,富人家庭往往不会生一大堆,因为从小到大耗费的教育资源、衣食住行都要花很多很多钱,世界上的资源是有限的,比如一座城市往往只有两三所顶尖学校,富人们只想孩子在这里上学,不舍得孩子上不好的学校,他们只看得上优质资源,会主动少生一点。

而穷人不一样,孩子生下来读不读书无所谓,有口饭吃不饿死就行,七八岁就要安排去做童工,生存成本极其低廉,穷人小孩的死亡率也要高很多,过早进入社会和进行高风险类工作,使他们比成年人更容易暴露在各种危险之中,他们要靠大量繁殖才能维持穷人的基因,所以拼命生。

还有一个很残忍很简单的原因:穷人不避孕,他们真的连避孕套都买不起,或者没有避孕知识。

大家都知道,我当年也是一个时常犯浑的资深大傻逼,我对于中国在-60年代疯狂生孩子感到很不理解,我奶奶就生了八个孩子,有一次我直接问一个老奶奶,我说你们为什么生那么多啊?不能少生几个吗?

老奶奶被我这个傻逼问我好几遍,才转过头去,十分不好意思地小声说:我们不会避孕。

那一刻我才感觉到不同阶层知识面的巨大差异,其实不仅是不会避孕,也没有钱避孕。是真正穷到不能避孕,生不生听天由命。

这个世界一定是80%的贫穷国家去供养20%的富裕国家,每个国家也会是80%的普通人群,供养20%的富裕人群,富人们主动少生一点,因为要适应优质资源,穷人主动多生一点,养活成本低,也搏个后代出人头地的机率。

如果富人多生了会怎么样?看看明王朝就知道了,朱元璋开好大明公司时只有49个皇族,每三十年增加两倍,到明末时多达几十万人,这里面的王爷个个都要封地夺田,抢夺底层老百姓的生存空间,把社会资源吃光殆尽,李自成他们活不下去,有多恨这些王爷呢,在攻陷洛阳后,逮到万历皇帝最心爱儿子的福王(拥有两万顷良田,四川和洛阳的盐、茶税),将这个55岁,多斤重的大胖子宰了后,跟鹿肉一起煮熟分吃了,叫“福禄酒会”(此处有不同的历史见解,不争辨细节,农民军极恨这些王爷是事实)。

富人少生,穷人多生是不可避免的自然规律,谁要是违反了自然规律,就会被规律处罚,推倒重来。

《何以为家》这部电影,一直在陈述贫穷,以及批判了贫穷附生的多生现象,立意实在太浅了。

我十几岁时读余华的小说,像《活着》这类的作品,对其中的苦难痛澈入骨,但年龄越大,越对余华这种“全家一个个死光”的消极套路越麻木------他从《活着》到《兄弟》一直在用这种套路,写到年代后,因为这时候他一直过着富人的生活,没有跟底层社会接触过,《第七天》里全靠新闻素材讲故事了,文笔天赋犹存,整体水平直线下降。而陈忠实跟刘震云,表面看起来文笔没余华好,但作品更有“透过苦难看到希望”的力量感,立意要更好一些。(余华也非常好,留言区不要跟我杠)

《何以为家》讲了难民怎么苦,又不分析苦难的原因,叙利亚这个国家,被世界强国打得支离破碎,我在《库尔德人的故事》讲过里面有多少个武装派别,叙利亚当时“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混乱的战场”,简直乱成一团毛线,人民活不下去,被迫去黎巴嫩逃难,叙利亚人民如果不自强,逃到天涯海角有什么意义?去挪威做难民有什么意义?那又不是你们的家园,你们是一整个民族,躲得了一时,躲得过一世吗?

中国最苦难的时候,我们的精英阶层大部分还是回国拯救自己的民族,钱学森、杨振宁那么多先辈在外面事业有成还是会报效祖国,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几乎全是富二代,这些叙利亚难民再苦,我看他们至少还有一张破床可以睡,有破屋子可以住,身上穿的衣服至少没看到打补丁,中国最穷的时候,民国时上海每天活活饿死三四百名儿童,叙利亚再绝望,有当年的中国绝望吗?

解决不了叙利亚问题和中东其他国家问题,难民只会越来越多,问题只会越来越多,救一个难民,救一万个难民都解不了问题,何况小男主看起来可以培养,但小男主的父母几乎就是放弃人生的人,如果他们跑去挪威到底有什么意义?他们只会在挪威吃饱了继续疯狂生崽崽,救得了一个,救不了全部。

《何以为家》给我造成的不舒服的心理反应,就在这里,只陈述痛苦,不反思痛苦,也没有透露出战胜痛苦的动力,看到生活的苦难就要战胜苦难,而不是把伤口给别人看,博取别人的同情。

叙利亚人要的是大步向前,绝不多看一眼伤口,只有自强才能救自己啊。

电影的最后,小男主被挪威人收留了,被欧美人拯救了,电影字幕抨击了一下“穷人不要乱生”,就结束了。虽然导演并没有恶意,初衷也是好的,但总有一股淡淡的傲慢感。

好的励志电影,应该教人自强,而不是居高临下,救一两个,再教训大多数穷人。

况且还没教训对地方。

就是那种淡淡的傲慢感,让我感觉到了不舒服,因为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强的民族,不太习惯等着被别人来拯救。

要懂得用大格局阅读事物,而不是在小情绪里留恋。

(临时写的短评,不要说什么深度不够谢谢,你大餐要吃,甜点要不要吃?正在写八十年代的美日贸易战,要查很多资料,不要催我更新。另外,豆瓣一定会有很多小清新来喷我,我会一个一个拉黑的谢谢。)

作者私微,扫了可加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一点也不喜欢何以为家卢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