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再思考
作者:王威
吴方卫
方志权
文章来源:农业经济问题
发表时间:2013-12-20
点击量:
内容提要
本文将上海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放在城乡统筹的角度加以思考,对新形势下上海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思路、功能定位、主体内容、任务要求和对策措施提出了新的见解和新的观点。
现代意义上的农业现代化包含了农业生产过程的现代化、农业经营方式的现代化和农业综合功能的现代化三大主体内容。可以概括为:通过科学技术的渗透、工业部门的介入、现代要素的投入、市场机制的引入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形成,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现代管理机制经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服务农业,使农业由传统的产品或原料产业转变为与现代工业产业一致的高度商业化的现代综合产业。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目的是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实现农民富裕,缩小三大差别。同时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农业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上海是我国经济规模最大的龙头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已经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目前正朝着世界级大都市的目标发展。在长江三角洲地区,上海起着引领经济发展的“龙头”作用,就农业现代化而言,可以依托的优势有四:一是经济优势,二是科技优势,三是市场优势,四是区位和交通优势。因此,上海有责任带头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为“长三角”以及全国的大中城市做出表率。
一、关于上海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思路
上海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是建设现代化都市农业,衡量的指标不能采用国内常用的农区农业现代化的指标体系,而应该有上海大城市农业的特色。
1.上海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不能仅就农产品生产层面看现代化。上海的都市农业现代化是建立在城乡统筹、科学发展观基础上的农业现代化概念,是一个农业发展与经济发展需求统筹协调、农业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统筹协调、农业技术进步与农业产业经营进步统筹协调的,能够彰显上海国民经济综合实力的,顺应农业发展国际趋势的和具备上海个性的农业现代化。
2.上海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应有别于一般农区,必须突出现代都市农业的多功能特点。尽管上海农业在GDP中的比重很小,但对整个城市的供应保障、生态环境调节和城乡可持续发展却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可持续的农业生态系统,上海就会变成一个缺乏生机和活力的城市。良好的农业自然生态环境是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建设都市现代化环境友好农业,将可能是缓解上海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产生的环境压力的最经济且最有效的途径。
3.必须从维系上海社会、经济、生态良性循环和可持续运行重要一环的高度来看待农业现代化问题。根据未来上海城市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发展需要,将农业现代化作为国民经济和环境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来加以考虑和建设。因此,上海的都市农业现代化就绝不是农业一个部门的事情,而应该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统筹规划、整体推进的过程,必须从城市整体规划发展的角度来建设农业现代化。
综上,上海的农业不存在要不要搞现代化的问题,而是要重点考虑如何尽快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为全国带个好头。因此,上海发展都市农业现代化,应该采取进攻型发展战略而不是防守型发展战略,既具有时代特征,又具备上海特色。从整体的角度实现“三个合拍”,即与上海城市总体发展需要合拍,与国际大都市农业发展趋势合拍,与现代产业经营理念和实际合拍。
二、关于上海农业现代化的功能定位
上海的农业现代化应定位于与国际化、世界性大都市社会经济形态与发展相符的,既能够促进城市生态环境改善的环境友好现代化都市农业,又能够具备良好的产出功能和延伸经济功能的高效率现代化产业,也是一个符合人与生态共进的、使上海成为可持续城市的和来自于科学发展观的现代化都市农业。
综合起来,上海的农业现代化应向环境友好、功能齐备、技术领先、产业融合、统筹布局、市场先行的方向建设和发展。即在生态功能上体现环境友好,在经济功能上体现农业系统产出(农产品产业链)扩张,在社会功能上体现保障城市农产品供应和具备应付突发性公共危机(如SARS、禽流感、口蹄疫等)时的农产品动员和协调能力,以及保存农村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传统农耕文明和民俗文化,提供观光、休闲、教育为主体的农业休闲项目。使上海的现代化都市农业具备强大的生态屏障功能、持续稳定的经济社会功能和领先的技术与完善的服务功能。
(一)强大的生态屏障功能
环境友好应该是上海农业现代化的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上海作为一个人口高度密集的国际化大都市,人口环境压力较大。农业现代化首先应该考虑如何通过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农业环境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现代设施农业技术和农业环境友好技术来实现21世纪大都市农业现代化的理念,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的环境友好功能和生态屏障功能。
(二)持续稳定的经济社会功能
基于上海城市的经济地位和国际及区域影响力,上海的都市农业就必须具备多种功能,使农业真正融入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之中。因此,需要通过现代化的建设使上海农业具备持续稳定的生产经济功能、食品安全和食物安全保障功能、农村文化遗产保存和休闲教育功能等,成为一个功能比较齐备的农业现代化。
(三)领先的科学技术与完善的服务功能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综合产业技术进步的过程,作为经济发展领先的国际化特大都市,上海的农业现代化必须具有综合技术领先的标志,而不能将农业现代化局限于农业生物技术进步、农业设施技术进步和农产品加工技术进步。上海的农业现代化是一个最贴近市场的都市农业现代化,如果环境技术进步、信息技术进步、产业经营管理技术进步和市场营销理念进步等不能同步推进,上海的农业现代化就不可能取得实质性进展,成为一种缺乏自身“造血”功能的、需要财*不断“输血”的“*绩”型农业现代化,将难以获得预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上海具有巨大的农产品消费市场和科技发展的综合优势,上海的农业现代化要充分利用好目前已经形成的在种源农业、创汇农业、生态农业和设施农业上的先发效应和比较优势,以及业已形成的为上海和全国农业所搭建的物流、会展、科技、信息和检测认证平台,开展全方位的现代化农业服务,全面提升服务全国的能力,增强上海农业融入大市场、大流通的开放度,使上海农业在服务全国中进一步得到发展和提升。
市场是现代农业服务的有效载体,现代农业是一个高度市场化的产业生产经营过程,市场在农业产业经营中占有决定性的作用。上海的农业现代化必须以现代化的市场建设来促进现代化的农产品生产,以现代化的市场体系来促进现代化农产品供应链的形成,以现代化的市场组织来促进农业服务范围的拓展,以现代化的市场制度来规范参与者的行为,有效地形成上海作为“长三角”龙头城市的区域农产品竞争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
三、关于上海农业现代化的主体内容
(一)合理的区域布局
上海的都市农业现代化应该结合国民经济规划与上海城市发展规划进行统筹布局,将都市农业现代化作为城市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来看待,从6340平方公里的范围将上海的农业现代化布局和上海的整体发展融为一体,通过农业现代化的实施与合理的布局,消除城乡差距,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实现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一是本地区域内的功能布局和形态布局。即在上海现有农业用地上和现有农业现代化、产业化成果的基础上,“点”、“片”结合;“条”、“线”结合;“圈”“”结合,统筹规划布局好环境友好现代化农业产业功能区、现代化农业经济产业功能区和保障型现代化农业生产区的分布,统筹规划布局好不同产业区域的现代化内容、表现形态和产业链节点分布。二是区域经济合作的功能布局和形态布局。即以区域开发的思路、在区域联动的层面上进行布局,采取“用全国资源做全国市场,用全球资源做全球市场”的战略,从全国层面来看待上海的农产品加工的原料资源和市场资源,形成“从田头到餐桌”的农产品供应链,建立区域产业一体化生产经营格局,形成区域纵向一体化合作。要跳出发展“农业圈”的传统模式,走进“产业链”的新天地,用农产品供应链将长江三角洲的农业紧密地捆绑起来。
(二)先进的生产方式
采用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进行农产品生产是农业现代化的主要任务之一,上海的农业现代化必须全面运用先进的农产品生产方式,要在上海现有质量认证平台的基础上,加快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农业监测体系和农产品质量评价体系。把农产品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纳入标准化管理轨道,逐步形成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化农业标准化体系;形成较为完善的农业生产资料、农副产品和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监测络;通过制订和完善质量认证标准和产品评价标准,实施农业品牌战略,扶持和培育优质农产品,创评出一批品质好、规模大、效益高的名牌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三)先进的技术特征
以生物技术为支撑、现代工业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依托、生态环境为目标、标准化体系建设为抓手、农业龙头企业和科研机构为载体来形成农业现代化的“五个新高地”,即通过重点培育具有上海农业优势的原创性品种构筑种源农业新高地;通过重点发展现代温室技术、加工和冷链技术产业构筑装备农业新高地;通过重点发展与城市森林发展密切相关的关键技术、农业资源有效利用技术和农业废弃物的无污染利用技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构筑生态农业新高地;通过在检测装备、检测手段、检测技术、检测标准上有所突破,实现与国际接轨,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认证水平,构筑农产品质量认证新高地;通过营造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和条件,重点鼓励和扶持科技创新团队的成长,努力吸引和培育一支优秀的农业科技队伍,构筑农业人才新高地,以此来体现上海的农业现代化综合技术领先的优势。
(四)现代化的经营方式
上海农业现代化将是一个建立在现代化产业基础之上的农业产业体系,要达成加速上海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就必须进行农业产业经营的组织创新工作,以农产品供应链的理念和模式来构建新型的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在时间上重新规划农产品和相关企业的供应流程;在空间上重新规划农产品生产、加工和营销的分布;在经营上将技术、服务、生产、加工、销售等资源统一集成为一个整体。重点扶持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的“公司+基地”、“公司+农户”和“市场+企业+农户”的龙头企业,使其形成比较完整的农产品产业链条。
(五)较高的农业劳动者素质
没有现代化素质的农民不可能实现农业现代化。要通过远程教育、绿色证书等多种途径,加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构建产业发展与农村富裕劳动力定向培训挂钩的平台。启动郊区青年万人培训项目,支持中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把郊区青年作为主要招生和培训对象,提高青年农民的就业竞争能力。
四、关于上海农业现代化的任务要求
1.实现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是上海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前提。必须做到规划先行、机制保障、组织落实。编制上海率先农业现代化的总体规划、可行性研究、行动计划和实施时间安排,并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和落实具体部门与组织机构,使农业现代化真正成为上海国民经济的一支新兴力量。
2.整合要素资源、打造亮点项目是上海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手段。上海已形成了良好的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和实力。今后要根据农业现代化的总体规划和实施计划,系统整合好现有的要素资源,在资源要素的运用上做到存量资源系统整合、增量资源打造亮点项目。使用增量资源重点建设一批能够反映上海都市农业现代化特点和水平的、有较强示范带动效应的现代化“亮点”项目,将这些“亮点”项目与上海现有的农业现代化基础进行系统集成,以点带面,形成规模和特色。可以考虑将季节性人工湿地生态系统与现代循环农业、追踪国际农业现代化前沿的高新技术项目(如精细农业、智能化农业)、打造农产品供应链和建设国际化农产品市场等作为“亮点”项目重点建设。
3.逐步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上海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切入口。上海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点之一就是要通过农业生产和农业产业的现代化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以都市农业现代化为载体和手段来破除城乡壁垒。以都市农业现代化为导向来规划城镇布局、通过发展现代化农业产业来实现土地的集中与规模化经营、通过发展现代化农业产业提高就业机会和就业面来促进与完善农村社会保障结构。除了营造促进农民非农就业的*策环境,促进城乡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着力提高农民市场就业能力、自主创业本领之外,加快农产品供应链、农产品市场和都市农业生态休闲旅游的发展,深度挖掘农业产业内部的就业空间和就业潜力,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在产业内部由农民到农业产业工人的转变,应该作为逐步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
4.提高农业经营效益是上海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建设以农产品供应链为特征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实现“从田头到餐桌”的产业一体化经营,在更广阔的经营领域内形成一体化经营的格局,将产业链条进一步拉长、经营空间进一步扩大、利润增长点进一步多元、经营风险进一步缩小,充分利用经济乘数效应,在多层次、大范围上实现农业经营效益提高。
五、关于实现上海农业现代化的对策建议
(一)稳定、持续的*策安排和机制保障
首先,要保持规划的刚性。其次,要对农业现代化建立协调、常效的管理机制。改革不适应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管理机制、机构和组织,对农业投融资机制、土地使用制度、社会保障制度、行*管理体制、城乡统筹机制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创新理顺。第三,建立良好的投人增长机制和农业财富积累机制。鼓励实行土地、资本、技术、劳动的联合,建立新型的现代化农业产业运行机制,明确参与现代化农业产业各利益主体的法律地位和财产权利,加快形成市场带动型、加工推动型以及服务引导型等多种形式的农产品产销新体系。积极探索市场化、多元化投资方式,通过引进工商企业、外资参与农业建设,走现代化的大农场、大企业经营模式,进一步延伸拓展农业产业链,加快形成社会化服务体系与农产品市场体系。大力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深度与广度,更大程度、更大范围地发挥市场对各类资源的配置作用。第四,强化财*支农和农村社会保障。建立财*收入增长与增加“三农”投入衔接机制,加快建立以养老和医保为核心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二)制度创新
通过有效地开发都市农业的产业功能,使都市农业成为农业产业开发的一个有利可图的新投资领域,有效地吸引和动员社会资本参与到都市农业的建设中来,形成良性循环。通过农业组织化推进农业向规模经营集中,重点做好农业产业化、合作经济组织、行业协会三篇文章。一是创新产业化经营机制,做强、做大龙头企业。进一步完善“公司+基地”的生产组织模式,强化和完善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连接机制,让农民在产业链上得到实惠。推进同业农业企业整合,通过联合、兼并、收购等方式,组建资产结构多元化的农业企业集团。二是引导农户组建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农业法人制度,鼓励农业合作社、股份合作社等专业经济组织的发展,实行土地、资金、技术、劳动的联合。三是推进农业行业协会建设,依托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品组建跨地区的农产品行业协会,发挥其营销、信息、技术服务等功能,实现分散农户与市场的有机对接。
(三)项目支持
把支持的重点放到能够提高环境生态产出的农业环境友好产业项目,能够充分挖掘农业产业外延经济社会功能的农业生态、休闲、参与和旅游农业项目,能够有效提高上海农业科技含量、竞争能力和服务全国能力的种源农业、科技先导与标准化农业项目,以及能够带动区域布局和有效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的农产品产业链项目上,做到重点突出、支持有力。
摘自:2005.5(14—19)《农业经济问题》(作者单位:王威,方志权: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
200052
吴方卫:上海财经大学
上海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