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诗歌的形式解说过去的生活
——巴渝农耕博物馆部分收藏器物解说词辑录
刘映升
编者按:现年74岁的刘映升是重庆第24中学的退休教师,重庆北碚区蔡家岗镇天印村人。出于对农耕文化的热爱,历经艰辛三十载而创办巴渝农耕文化陈列馆,搜集上千件即将或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的农具,为几千年农耕文明消逝的身影留下物证,同时手绘年前家乡地图,并和在周边中小学义务推广传承“蔡家草把龙”,被评为“中国爱故乡十大年度人物。为更好宣传这些和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器物,挖掘、普及和弘扬巴渝农耕文化,老人自创了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诗歌解说词余首。渗透了对生命的理解和热诚,本文辑录了老人即将出版的《巴渝农耕(图典·诗歌集)》的自序,还有收藏的部分生产、生活物件诗歌形式的解说词。
一、巴渝农耕(图典·诗歌集)自序
这是一个从中国城市化引出的话题。
夏夜,月朗星稀。我和孙子在荷花池纳凉,听青蛙唱鸣。孙子突然问我:“爷爷,啥子叫还建房?”我说:“就是把房子推了还的房子。”“那我们家推不推?”“要”。孙子不说话了,似乎陷入了沉思。我怀疑这小小年纪也怀旧!没想到这颗小小的燧石竟碰出了我与农耕文化结缘的火花。
我的家坐落在层层梯田的巴渝丘陵地带,山清水秀,一派田园风光。20世纪80年代我率先把分散的包产地集中起来建家庭农场,90年代兼办农家乐。几十年集聚起来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颇具农耕气氛,但还没有意识到这就是农耕文化。
城市化的进程加速了农耕社会的消亡。如火如荼的开发拆迁,大片大片农田被夷为平地,有形无形的历史遗存被销毁……在历史发生急剧变化的时候,让人震撼。连孩子也留念老宅,“怀旧”起来。我把震撼还有彷徨告诉朋友,朋友说:“赶紧抢救吧,这是农耕文化,这是历史。它将随着我们这一代人的逝去而逐渐消失。目前重庆还没有一个系统展示农耕社会、农耕文化的博物馆。你应该抓紧做这个工作。”我遵循朋友的建议整理“旧货仓库”,命名为“巴渝农耕文化陈列馆”,对公众免费开放。我的收藏加速了。
没有想到的是,对公众免费开放后,能引起了社会如此强烈的反响。多家中外新闻媒体相继报道转载,引起了社会各界特别是学界文化界的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