蟑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负面偏见一件坏事要用多少件好事才能抵消 [复制链接]

1#
今天是精读君陪伴你终身成长的第天在《不为清单:事成不是因为做什么,而是不做什么》中,精读君提到,逆向思考,运用清单思维,列出“不为清单”,我们更有条件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不为清单”之所以有效,一个原因是,为和不为具有不对称性。做一件事,未必能提高成功概率;不去做会导致失败之事,却能切实提高成功概率。这种不对称性很常见。其中一个典型表现就是负面偏见:相比正面信息,人们对负面信息更敏感、更容易过度反应。负面偏见有什么具体表现?怎样应对?关于这些问题,读友们可以参考精读君通识词典词条《:负面偏见》。全文附后,期待你能读有所得。精读君《:负面偏见》前置思考请回顾禀赋效应中关于损失厌恶的一段材料,并思考:这给你什么启发?损失厌恶指的是:大多数人对损失和获得敏感程度不对称,面对损失痛苦感,要大大超过面对获得快乐感。假设有这样一个赌博游戏,投一枚均匀硬币,正面为赢,反面为输。如果赢了可以获得元,输了失去元。请问你是否愿意赌一把?A、愿意B、不愿意从整体上来说,这个赌局输赢概率相同,绝对公平。但大量类似实验结果证明,多数人不愿意玩这个游戏。原因在于人们对“失”比对“得”敏感。想到可能会输掉元,这种不舒服程度,超过想到有同样可能赢来元快乐。研究发现,如果想要平衡元可能损失,你需要得到最少收益一般在元左右,是损失2倍。也就是说如上赌局,输失去元,赢一般要设在000元以上,多数人才会愿意玩这个游戏。因此,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说:增加元所带来效用,小于失去元所带来效用。心理学家卡尼曼等曾经设计一个很有意思实验,通过买卖价格来解释“禀赋效应”。他们让第一组(卖方)被试者,每人先得到一个咖啡杯子,然后回答他们愿意出售所得杯子最低价格。第二组(买方)事先没有杯子,要回答愿意出多少钱买这个杯子。第三组(选择者)可以选择是接受一个杯子,还是一笔钱(他们选择表明那笔钱和得到杯子一样吸引人)。我们会觉得他们给出价格,应该没有多大区别,但结果却是:卖方$7.12,选择者$3.12,买方$2.87。卖方给杯子定价,大概是选择者和买方定价两倍,这个2:1比例,曾被很多实验反复验证。也就是说,人们认为同一个东西价值并不相等,即放弃痛苦,要比得到同样东西获得快乐更强烈。Q1:什么是负面偏见?A:1、负面偏见(Negativitybias),也称为消极偏见,指的是:相比正面信息,人们对负面信息更敏感、更容易过度反应。例如,前置思考中提到投均匀硬币赌博游戏,输赢概率相同,绝对公平,赌注得失均是5万元,但多数人不愿意玩。原因就在于,多数人存在损失厌恶,也就是损失规避心理,面对损失感,要显著超过相同数额获得快乐感。相同数额,对失比得更敏感,就是负面偏见一种表现。2、信息权重不同。不同信息权重不同,有些信息更为重要,有些信息更为次要。这个道理容易理解,也不难接受。问题在于,信息权重赋予是否准确、适当。低估重要信息、高估次要信息,就容易产生错判,进而导致错误决策。在这个过程中,最难应对的是,没有识别到自己错估。以负面偏见为例,当事人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存在系统性偏见,容易高估负面信息权重、过于敏感、过度反应。例如,“一朝被蛇咬”,这种负面经验让人过分恐惧,导致“十年怕井绳”。这种过度反应可能导致当事人无法合理冒险,错失本可以把握机遇。今天的词条,精读君简介负面偏见,供读友们参考,减少信息处理偏差。Q2:怎样理解负面偏见?A:1、考查历史。研究负面和正面信息不同处理偏好,始于心理学家、2年诺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年他提出“损失厌恶”概念来描述其研究发现:我们痛惜损失多于享受利好。例如,丢失元失落感总要大于额外捡到元幸福感。如上图解所示,X轴是最终得到结果、实质产出;Y轴是人们心中对于结果“认知价值”。从A到B或者是A到C,x轴变动相同(也就是实质产出变动相同),但人们对于这样变动结果认知价值,却有很大认知落差,A到C(y轴)变动,大于A到B(y轴)变动。大量实验得出这个倍数差,大约是2倍。前置思考中提到,如果想要平衡元可能损失,你需要得到最少收益一般在元左右,是损失2倍。也就是说,额外捡到元幸福感才能抵消丢失元失落感。后来心理学家们在卡尼曼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发现卡尼曼发现存在于更多领域,进而提出负面偏见概念。其中,有两个重要研究都发表于1年。第一个研究论文是《“坏”比“好”更强大》,作者是心理学家罗伊·鲍米斯特、埃伦·布拉茨拉夫斯基、凯瑟琳·福斯和卡特里恩·芬肯奥尔。他们汇总相关研究得出结论:“我们发现,在日常事件、重大生活事件(例如创伤)、亲密关系结局、社交网络模式、人际交往和学习过程中,坏事件影响力大于好事件。”第二个研究论文是《负面偏见、负面主导和感染》,作者是心理学家保罗·罗津和爱德华·罗伊兹曼。他们认为:“与正面事件相比,负面事件更突出,更有力,在事件组合中更占优势,而且一般来说效力更强。”我们来看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由罗津团队举出。例如,目击一只蟑螂通常会使我们对美食弃之不顾;如果你不爱吃芹菜、香菜等食物,很难通过掺点东西来抵消厌恶感。也就是说,一点儿负面因素就能让人们完全不关心事物整体是好坏。就像酒与污水定律,一匙污水毁掉一桶酒,一粒老鼠屎坏掉一锅汤。第二个例子由鲍迈斯特团队举出。长期以来,心理学期刊和教科书,讨论心理问题篇幅是探讨快乐幸福2倍以上。原因在于,心理学研究者为得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需要研究尽可能强的效应,好让真理从误差方差阴影中闪现,并反映在测量结果中。”由于“坏”比“好”强大,早期心理学家就会倾向于研究人类生活中存在问题一面。诸如此类,负面偏见在各个领域普遍存在,吸引与其重要性不相匹配、过高注意力。2、探索归因。负面偏见典型表现是,因为负面经验或者对负面事件恐惧,影响远大于中性经验,甚至积极经验。因此,人类倾向于以避免负面经验方式行事,并且更容易回忆过去负面经验并受到其影响。也就是说,我们会更容易回忆起负面事件和评论,而不是正面事件和评论,并且负面事件和评论,对我们影响也会更深。不仅个体如此,社会层面也是如此。读友们如果留心会发现,媒体报道中负面事件更多,受到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