蟑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谈谈 [复制链接]

1#

请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当世界还处于混沌未开时,是否有石头、太阳和各种星球?当动物终于出现在了地球上,石头是否就叫石头?太阳是否就叫太阳?星球是否就叫星球?

从表面来看,地球经历了几十亿年演变和二十多万年的人类改造,才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在人类出现以前,许多动物已经在地球上广为繁衍了。比如我们熟悉的大熊猫、鲎、鸭嘴兽、鳄鱼、鹦鹉螺、蟑螂等动物和崖柏、日本金松、双蕊兰、苏铁等植物。那个时候,它们并不叫这些名字,直到人类出现并成为世界主宰,它们才第一次被人类命名。因此,世界万物并不是生来就有名字的,名字只是人类出现后才有的代称。

从更深层次角度看,“名”还指相对性。当宇宙还混沌一片时,它是没有相对性的。经过演变,逐渐产生了一个又一个大小不一的球体时,相对性就逐渐显现出来。此时,由于球体形状各异、大小不一,于是就生出了形状和大小的“名”。当地球出现了生物体,相对于其他没有生物体的星球而言,就出现了有和无的“名”。以此类推,当人类成为地球的主宰后,又生出了这群人、那群人,以及这种人和那种人之“名”。“名”在这里,就是拥有相互对比、各自不同的界别。因此,是不同类型的不同事物产生了“名”,而不是同一事物的同一类型产生了“名”。若宇宙中的所有事物都只有一个形态,那么就没有相对性,更遑论“名”了。

至于母,《说文解字注》中说:“凡能生之以启后者皆曰母”,能生是第一点,启后是第二点。生在这里可以理解为生育,引申为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无“名”到有“名”的过程。至于启后,和“承前”相对应,也有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意思。因此,《道德经》第一章中的“母”就是产生与发展,就是从无到有,从少到多。这与孕妇生育子女,道理是相似的。

中华文化历经千年,源远流长。但要论先秦哲学,却只有老子一家。其他诸家虽被今人冠以“中国古代哲学”的名头,但名实不副,里面缺少思辨。这也从侧面体现了《道德经》的珍贵价值。

文/资大林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