蟑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华师这个团队不怕蟑螂,还数尽它的优点 [复制链接]

1#

人人喊打、让人闻之色变的蟑螂

居然还有人数尽它的优点?

仔细研究它,为它找工作?

你没看错!

这个团队

不但从分子学角度深扒蟑螂秘密

还破解了多项昆虫学难题

最新研究还带我们了解

蟑螂的“硬核婴儿房”——卵鞘!

蟑螂是一种古老的昆虫,以极强的生命力被人称作“小强”。然而,尽管已是多年的“老邻居”了,但人们对于蟑螂的了解还非常少,蟑螂为啥这么强、如何赶走它们、如何跟它们和平共处一直困扰着科学界。

在我国,有这样一个团队,为了研究蟑螂,与数万只蟑螂朝夕相关、废寝忘食,对蟑螂的基因、进化历程、身体结构、激素调节机制等进行了全方位探究,蜚声国内外。他们是来自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昆虫科学与技术研究所李胜教授团队。这支仅成立了6年的“虫虫特工队”专注于昆虫分子学研究,除了深度研究蟑螂,还成功解决了“长达80年的保幼激素受体之谜”、昆虫“蜕皮时不能生长,生长时不能蜕皮”等科学难题,引领了昆虫遗传发育研究的发展。

最新研究

揭开蟑螂卵鞘的分子“密码”

年2月22日,国际著名期刊MolecularBiologyandEvolution(分子生物学与进化)在线发表了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昆虫科学与技术研究所李胜教授团队的研究论文“ConvergentadaptationofoothecaformationasareproductivestrategyinPolyneoptera”(复新翅亚部卵鞘趋同进化的适应性生殖策略)。

论文采用多组学技术、功能验证和化石证据揭示了复新翅亚部两个产卵鞘的主要类群——网翅总目(蟑螂+螳螂)和蝗虫卵鞘的蛋白和化学成分、形成机制、生理功能、以及趋同演化机理。研究取得了两个相辅相成的原创性和突破性成果:首先,从分子层面上阐释了美洲大蠊雌性粘液腺产生多种卵鞘蛋白和小分子化合物,在产卵过程中包裹10-16粒卵,经黑化和硬化后形成致密有弹性的卵鞘,以减少卵的水分丢失而保护胚胎发育,从而适应高温高湿的恶劣环境,进一步诠释了“蟑螂是‘小强’”的分子奥秘。同时,从发育-进化生物学(evo-devo)角度揭示了在白垩纪晚期-侏罗纪早期,网翅总目和蝗虫为了适应高温高湿环境而独立形成卵鞘而发生趋同演化,揭示了复新翅亚部中卵鞘趋同进化的这一重要适应性生殖策略,深入认识了现生蟑螂、螳螂和蝗虫适应热带和亚热带的分子机制和进化规律。研究还为害虫生物防治提供了特异性的分子靶标,有利于研发安全绿色的蟑螂等重大害虫的防控方法和策略,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生态、经济和科学意义。

团队故事

品牌团队

专注深挖昆虫成长“秘密”

年6月,李胜作为高端人才引进到华师,与冯启理和郑思春团队强强联手,创建了“华南师范大学昆虫科学与技术研究所”,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广东省昆虫发育生物学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和“华师昆虫广梅园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在短短5~6年间,“华师昆虫”已经发展成为我国华南地区响当当的昆虫研究品牌,是我国昆虫研究的数个中心之一。从最初的6个人发展到如今的50余人,这支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团队已成为许多青年争相加入的队伍。

李胜领衔的昆虫发育与遗传调控实验室主要以果蝇和美洲大蠊为对象,研究昆虫变态发育的遗传调控与演化规律。自实验室成立以来,团队解决了长达80余年的保幼激素受体之谜,创立了“蜕皮时期不能生长,生长时期不能蜕皮”的昆虫变态发育激素和营养调控理论;从基因组和基因功能层面上揭示了美洲大蠊被称之为“小强”的分子秘密,建立了以蟑螂作为不完全变态模式昆虫的研究平台,并为从蟑螂到社会性昆虫白蚁的演化之谜提供了重要证据。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揭示了昆虫变态发育,也就是“丑陋的毛毛虫变成美丽的蝴蝶”的具体分子机制,也为通过干扰昆虫变态发育而进行害虫防治的绿色防控技术提供了重要的分子靶标。也是通过对蟑螂的研究,团队从基因组和基因功能上揭示了美洲大蠊被称之为“小强”的分子秘密,并为“白蚁是由蟑螂进化而来”的演化历程提供了重要证据,在社会性昆虫白蚁的起源和演化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拼命三郎

铆足干劲勇当破浪先锋

“你看见一个将近50岁的导师在你面前都这么拼,你自己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昆虫科学与技术研究所所长李胜是团队的领军人物。对昆虫的热爱,对学问的追求给团队里每一位年轻队员留下深刻印象,李胜在科研上的拼劲无形中也锻造了整个团队奋发进取的精神。“团队里的年轻人大都处于二、三十岁这个最宝贵的年华,要让每个人都尽可能地发挥特长,展示出他们的才华,让他们觉得在这个团队的努力是值得的、前途是光明的。”作为团队的灵魂人物,李胜爱研究也爱团队,主张激发团队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他给营造团队营造的自由、宽松、快乐的科研氛围让团队的每一个成员都获得了归属感、成就感。

每天晚上实验室灯火通明、周末加班加点、基本全年无休,是这个团队的常态;热爱科研、热爱探究昆虫问题是加入这个团队里的“准入门槛”;努力探索、勇于动手实验探究,是队员们的“自我修养”;互通有无,各研究领域相互沟通,形成有效的、长期的沟通机制是这个团队创意迸发的“发动引擎”,团队研究员任充华告诉记者这个年轻的团队的“关键词”是热爱、认真、踏实、团结与六年如一日的坚持。

研究需要时间,但也需要跟时间赛跑。全球范围内,研究同一个类似问题的团队有很多,要做到结果准确严谨、发表时间要领先,“鱼与熊掌兼得”非常难。在研究蟑螂秘密的过程中,就曾经发生过一件事,让团队成员印象深刻。

那是在年,在NatureCommunications上发表研究成果的时候。据团队介绍,当时,团队正在攻克美洲大蠊之所以被称为“小强”的分子秘密,而欧洲团队则在利用德国小蠊开展相近的研究,且正处于写论文和投稿阶段,这给昆虫团队带来很大的压力。

从年开始,李胜几乎把实验室所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都集中起来做这个项目,“大家都把手头上的课题暂时先放下来,一起义无反顾地去努力,也没有在乎论文中谁付出多,谁更重要。”尽管最终团队的论文发表时间比德国晚了一个月,但这项研究成果在国内外都获得了很高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